安德阿镆是不是安德玛( 二 )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
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戴伊先生的画廊中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 。画展是成功的,画展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 。纪伯伦认识了阿拉伯《侨民报》的创办人,他答应《侨民报》每周发表《泪与笑》中的2篇文章 。1903--1908年纪伯伦在《侨民报》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 。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 。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 。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 。《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
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终身未婚,一生孤独,英年早逝.这样历经磨难的天才,却将残酷的现实当圣殿,把爱与美当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玫瑰.
卡里·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作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
在15个月里,相继3位亲人去世,并且因为治病,欠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 。为了还债,纪伯伦兄妹便卖了家中的财物,纪伯伦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并且还要还债 。这时候,纪伯伦在波士顿的老师戴伊知道了这个情况,伸出了援助之手 。并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 。纪伯伦又能专心致力于写作、绘画,并且开始酝酿散文诗《泪与笑》的文字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的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