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嫡长子是什么梗( 二 )


最后一个保证正妻家族的权力 , 只有正妻的儿子才是嫡子 , 其余妾所生的为庶子 , 古人娶妻人选 , 一般不会娶比自己阶级低的 , 最好是门当户对 , 古人可以说很多妾 , 但妻子只能有一个 , 因此嫡长子也是保证了其外家的权力 , 并且正妻的娘家也可以给予到一定的支持 , 这是其他侍妾所不能比的 。
总的来说 , 古人们重视嫡长子 , 乃是为了稳定权力过渡 , 一个正妻所生 , 就可以杜绝诸多麻烦 , 让那些庶出的儿子 , 看不见继承的希望 , 还有正妻的家族也会给予帮助 , 当然也可以看出是场合作关系 , 这也是封建社会下最理性的选择 , 历史上废长立幼的例子 , 已经足够古人们去铭记了 。
为什么古人重视嫡长子呢?中国自古以来 , 王公贵族的爵位财产结为一体 , 且由于实行一夫多妻制(确切的说是一一妻多妾制度) , 子女众多 , 为了解决死后爵位财产继承问题 , 维护社会的秩序稳定 , 建立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
大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 , 开创了“父传子 , 家天下”的传统 , 自此:夏朝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 , 到了商朝 , 制度有所变化 , 前期实行兄终弟及 , 后期改为父死子继 。到了西周时期 , 周公制礼作乐 , 定下了一项制度 , 叫做: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 。由此几乎奠定了此后中原王朝3000年的继承制度 。
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 , 这句话前后两句不是并列关系 , 而是一种优先级降低的顺序关系 , 意思是:如果有嫡子(就是妻子生的儿子) , 那么就在嫡子中选年纪最大的 , 也就是嫡长子继承 , 如果没有嫡子 , 就在剩余的儿子中选一个母亲地位最高的继承 。
这一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子以母贵 。
古代社会婚姻关系讲究“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 又讲究门当户对 , 婚姻是建立在两个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之上 , 妻子意味着庞大的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 , 对于家庭兴衰意义重大 , 所以地位最高 , 同理:妻子所生的儿子 , 由于血缘关系 , 继承了两家的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 , 社会资源最为丰富 , 而长子由于出生最早 , 接触这些社会关系时间最久 , 影响也最大 , 由他来继承是各方都乐于接受的结果 。而小妾 , 由于社会关系相对低下 , 影响力低 , 所以儿子的地位也相应降低 , 只有在正妻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继承权 。
这就是立嫡的含义 , 既不是年龄问题 , 也不是才能问题 , 而是一个“关系”问题 。
例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结婚前就与老家的曹寡妇私通 , 生了儿子刘肥 , 但由于是曹寡妇并非明媒正娶的妻子 , 所以皇位只能由吕雉所生的嫡长子刘盈来继承 。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 虽然儿子众多 , 但是皇位只能在原配窦皇后生的三个儿子中挑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
嫡长子继承制还能解释一些其他问题 , 例如正妻有多个儿子 , 嫡长子先于父亲死了 , 那么继承权也应该由嫡长子的后人来继承 。这种方式虽然有些迂腐 , 但是可以有效避免争斗 , 更好的维护秩序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 , 本打算传位给太子朱标 , 但是朱标早死 , 朱元璋就把位子传给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 。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成功并成熟的继承制度 。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 , 使人心稳定 , 政权稳固 。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 。不仅中国如此 , 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时代 , 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欧洲封建社会的长子继承制 , 包括了长子继承财产 , 封建贵族的爵位和土地传给长子 , 其余的儿子因缺乏财产为谋生而沦为骑士 。
但是这一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大儿子是个傻瓜 , 或者能力弱 , 而其他儿子有能力 , 有功劳 , 有人脉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