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妆表达了诗人什么意思( 二 )


“头白的芦苇 ,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人把眼光从江上转移到江边的芦苇 。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 , 也点染了芦苇 。在一瞬间 , 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 , 到芦苇丛中 , 眼前的景物是一片红色 。构成秋天黄昏江上一个美丽的画面 。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 , 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 , 小幅的描写 , 简洁的勾勒 , 散文的句式 , 即兴的抒发 , 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
中文名
秋晚的江上
作者
刘大白
创作时间
1923年10月30日
创作地点
绍兴
出处
《邮吻》作品注释
①斜阳: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
②头白:用拟人的手法 , 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 。
③芦苇:一种高大的禾草 , 具匍匐的根状茎 , 叶宽而扁平 , 大型刷子状圆锥花序 , 广布潮湿地带 , 用作编制席子、帘子、格子 。
④红颜:此处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 。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 , 写作新诗的诗人受旧诗词的影响很大 , 所以那个时候的新诗都有很浓重的旧诗词风格 。除了是用白话来抒写之外 , 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 往往和旧诗词没有多大差别 。这是当时诗歌的一大特色 。刘大白也正是如此 , 他虽想试着去写纯粹的白话诗 , 但这首诗在格律上还些许遵循古典诗歌原来的要求 , 所以还是可以看出来其受旧诗词影响的痕迹 。《秋晚的江上》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
秋晚的江上诗句中“妆”表达了诗人?《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 , 通过描写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边的情景 , 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
傍晚 , 鸟儿归巢 , 似乎飞倦了 , 飞进夕阳的红色背景里 , 远远看去 , 就好像太阳落在鸟背上一样 。夕阳不仅斜照着归飞的鸟 , 还照着晚江以及芦苇;鸟儿翻飞 , 渐渐飞离出太阳的背景 。远远看着 , 就仿佛太阳从鸟儿的背上滑落下来 。
“鸟儿倦了 , 驮着斜阳”采用了想象的手法 , “双翅一翻斜阳掉江”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 而“妆”“红颜”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 把芦苇拟人化 , 富有情趣 。
碧彻秋空 , 倦鸟归巢 , 驮着斜阳 , 凌江飞渡 , 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 , 就气势非凡、诱人瞩目 , 叫人生出这样的遐思:那鸟儿 , 尽管飞倦了 , 但在归巢的时候 , 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吗?是渴望与太阳日夜相守 , 不肯有须臾的离别吗?是害怕漆黑的夜色 , 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那么通过这些遐思 , 作品的第一节 , 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 。
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 , 而是意绪荡开 , 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 , 把斜阳掉在江上” , 不禁叫人浮想联翩: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 , 似乎生出悔意 , 忽又意识到:太阳 , 是“江”的太阳 , 是“芦苇”的太阳 , 是宇宙万物的太阳 , 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 。
看那“头白的芦苇” , 不正是因为斜阳的照射 , 返老还童 , 满面红颜了吗?鸟儿俯首回顾的时候 , 想必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及时悔悟而自得 。
结论:这首《秋晚的江上》满是情趣和童真 , 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敏悦的艺术感受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 确实是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