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而敢者死勇而不敢者胜什么意思( 三 )


一个皇帝,非要和底下大力士比赛举鼎,而且非要争口气,胜过对方,结果死于举鼎 。
所以,过于勇猛并不是好事儿 。
同样还有子路,很勇猛,非要凭着一腔热血赶回去救孔悝,结果死于内乱;而高柴逃跑了,并且成为孔子学生中最长寿的,一直活到128岁 。
《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结缨: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lǐ)的家宰(zǎi);孔悝作乱,子路不从,因而受到石乞(qǐ),盂(yú)黡(yǎn)的戈(gē)击,帽带子被碰断 。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
结缨(yīng)而死 。
2.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
有些事儿,真不一定,人算不如天算;智慧的人也难以解释;明明应该进入名校,结果考场失利,成了一生遗憾,说不定 。
有些人,一生也不努力,无所事事,随遇而安,却稀里糊涂地发了横财 。
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自然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 。
不应而善应:不善言辞却得到大家敬仰,或者说不随便答应人家,人家非要你做啥,要么断然拒绝,要么不说话,反而敬重你;你的言辞,具有了威仪,大家纷纷响应 。
不召而自来:不刻意召唤而万物自归其所 。
繟然而善谋:从容不迫却善于策划,着急反而做了很多幼稚愚蠢的事儿 。
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的规律,浩瀚无际,从来不遗漏;包括宇宙也有宇宙的规律 。
现在这句话,更用于警戒犯罪;你不要做坏事,抱着侥幸心理,一旦做了坏事,必然逃不掉 。
其实老子这句话的范围更广;你要合乎自然的做事儿,不合乎自然,就会得到不好结果 。
比如不注意休息,就会心情不佳,导致身体不舒服;一环套着一环,从来没有一个例外 。
为人处世,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擅长之处,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深入下去,发挥个人能力,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最终得到那个善的结果;一旦刻意去追求,勉为其难地去竞争,往往让自己失望,使得别人感到厌恶 。
所以始终以不争为原则;能不争就不争;但务必要在自己领域深耕下去,无为而无所不为 。
“勇于敢则杀”表达是什么意思?是出自哪里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出自《老子》一书,属道家经典理论,也比较容易引起“歧义”,就字面意义上说,老子这是在告诉世人,"逞强好勇”会给人带来危险,以柔弱姿态处世,往往可以保全自己 。
有人将这里的“敢”理解成“勇敢/坚强”,以此说老子在提倡人“懦弱”,因为他反对“坚强”?是这样吗?不是这样 。道家老子这里说的“敢”,不是日常意义中积极向上的“敢”,而是超出自然之道的“敢” 。毕竟,“勇敢”跨越一个度,就是鲁莽,“坚强”跨越一个度就是“莽撞” 。
道家老子所批评的,总是违背自然之道“过度”的存在 。而在好强好勇的年代,“过度”几乎是人身上的“通病” 。就拿“勇敢则杀”来说,“过度勇敢”与“盲目柔弱”都是“自毁”的典型方式,各位觉得呢?
1、勇于敢则杀?老子:好强好勇要知道“度”
道家老子思想十分精妙,思辨性相对较强,毕竟老子研究的“道”要理解起来,就需要思辨 。所以,对于道家典籍的理解,《老子》也好,《庄子》也罢,都不能停留在字面意义,要基于对道家思想特色的一个整体把握,分析其意义,看到文字背后的“精神” 。
我们知道,道家的“道”,无论是自然而为,还是顺其自然,这之中都有一个“适度”的意味在里面,那么“过度”的东西,便是违背“道”的存在 。老子批评的也将是违背“道”的存在 。于此再来理解“勇于敢则杀” 。
“勇于敢则杀”中,老子说的会伤害人的,不是“坚韧”,更不是“勇敢”,而是“逞强好勇” 。“逞强好勇”是莽撞的,亦是容易招来祸端的,于此“勇于敢则杀”说通俗些,大抵便是劝“浮躁、莽撞的人”要“低调”一点,脚踏实地一点,有韧性一点 。于此,老子也由“勇于敢则杀”引出了“勇于不敢则活” 。
2、勇于不敢则活?老子:柔弱不是退缩,而是充满韧性
从道家思想特色来看,过于刚强、逞强好勇与过于懦弱是一样的,一样是“过度”,是违背“道”的,会“伤身”,于此,老子这里的“不敢”不是说“懦弱”,而是一种充满韧性的“柔弱” 。这种“不敢”的“不”否定的是“敢”里面的“过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