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启示( 二 )


从明王朝派遣郑和统率船队出使西洋的动机看,不管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还是有意宣扬天朝上国的文治武功,政治意义上的考虑都是第一位的,至于民生利益,不是航海的目的,连附带目的都不是 。浩大船队劳师动众从远洋进口的贡品也尽解国库,于民生并无多大益处 。因此,在进行了七次远航之后,因为财政上的捉襟见肘、民间的怨声载道以及士大夫的极力反对,大明帝国的庞大舰队彻底告别浩瀚海洋 。
郑和在海上转了几圈,国家却不得不回归自给自足的旧局,奈何?反观后来欧洲强权在离开地中海后的航海冒险,他们鼓励民间团体参与,甚至全由民间团体或私人企业主导,后面发生的历史证明,民间的活力与商业的力量才足以改变世界 。想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为明王朝的航海壮举而稍感自豪 。
因为帝国的擘划者囿于提防和限制私人资本和民间商业,国家的“敛聚”便无异于与民争利、搜刮民脂,即使能集全国之民脂民膏成就几次惊世骇俗的壮举,也如同是打肿脸面充胖子,难免有“打回原形”的一天 。或许,这就是郑和下西洋事件所留给后人的一个最为宝贵的启示,或者说教训 。
《郑和下西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郑和下西洋,终究只是一种官方行为,折腾了七次后,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唯有“万国来朝”的假象,还有巨大的贸易逆差 。我说错了,这根本就不能称为贸易 。
电视剧里说,郑和下西洋最后的偃旗息鼓,是因为朱詹基、也就是朱棣的孙子魄力不够,但这和之前交代的剧情完全矛盾,在此之前,朱詹基一直都被描写成一个雄才大略的少主,完全称得上是小朱棣,忍辱负重的能力甚至比他爷爷还要强,但直到最后,郑和一等人简单潦草的一句话便把之前那个一直都很高大的形象突兀的压低了,这种处理方法不啻于自己扇自己的嘴巴,更严重的是,这使得大家最后不是在为下西洋大业的功败垂成惋惜,而是开始无限的怀念起朱棣,性质完全的变了味 。朱棣虽然死了,但所有人都在张口闭口的先帝,跟招魂似的,朱棣阴魂的影响力倒是比生前还要大了 。
可是历史上的朱棣真的是这样的人吗?还是作为现代人的导演刻意编造起来的?我们都应该知道,闭关锁国的政策由来已久,随着历史的发展,持有破除海禁想法的人也开始出现 。朱棣是个人物,干了很多大事,但绝不会是这种人,他自始至终也没有让民间的老百姓下海 。
唐朝除外,中国几千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君主可以开明到破除海禁的程度 。据说唐朝事实上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集团思想开放,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女皇的原因 。
郑和下西洋对当时有什么重大影响?给你什么启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
——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 。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
——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 。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 。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 。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
——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