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 三 )


辽朝封爵制度沿袭唐制 。
金朝封爵制度分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 。
元封爵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有正从三品之别)、郡伯(有正从四品之别)、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实为八等十级 。
其中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 。其余国公等爵封赐甚滥
7、明朝爵位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 。
明朝,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也有封世曾孙的例子;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
嫡长孙则授长孙,也有封曾长孙及玄长孙的例子;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
8、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外藩蒙古三种 。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
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觉罗,由宗人府掌管 。从高到低共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亲王嫡子封世子、郡王嫡子封长子),共十四个名位二十等级 。奉恩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
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公,分一至三等,超品;侯,分一等候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候,超品;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 。
蒙古世爵共分十七等: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爵位
古代君主分贵族的等级有哪五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但男爵不世袭
1、周朝: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
2、秦朝: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 。秦朝、汉朝沿用此制 。
3、到了唐朝,爵位分为九等,分别是: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唐朝也基本继承了汉武帝时期的做法:皇帝的儿子除皇太子外其他的可以封为亲王 。
亲王的儿子,嫡长子只能降一级,为郡王了,而亲王其他儿子则为郡公了,当然有功于朝廷者,也可以进位郡王 。
4、到了明朝,封爵分为异姓和宗室两类 。列爵一开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后来只保留公、侯、伯三等,用以分封功臣、外戚、少数民族首领等 。
例如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被明太祖封为魏国公;明朝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学家刘基刘伯温就被明太祖封为诚意伯 。他们两个人分别属于当时异姓里的外戚和功臣,在列爵里属于“公”、“伯” 。
宗室的爵位有亲王、郡王、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除了皇嫡长子外,皇帝的其他儿子封为亲王,亲王的儿子为郡王,亲王的孙子为辅国将军,亲王的曾孙为奉国将军,之后以此类推,直到降至奉国中尉,就不再降了,世袭罔替,以此区别于普通老百姓 。
5、明朝初年的宗室封爵不但是封土建国,而且经常统帅大军出征 。比如燕王朱棣,在洪武时建藩北平,两次率领军队出征北元 。后来朱棣即位后,逐步削除了藩王的兵权,逐步形成“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