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是谁?王昌龄是怎么莫名其妙被杀的?( 二 )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
——《巴陵送李十二》
直到依依不舍地为李白写诗留念后,王昌龄才再次踏上不归的长途 。
回光返照般,和李白分手后,王昌龄因孟浩然是和自己相聚而死的负罪感减轻下来,返乡的脚步也欢快起来 。他开始回忆起自己在龙标的流放生活 。甚至怀念起那个烟瘴蛮荒地蕴藏的美好 。怀念起一位少数民族少女 。她是龙标一个部落首领的女儿,听说大诗人王昌龄正在他们的家乡当公安局长,就央请父亲请诗人来家里做客 。
王昌龄到她家里后,那位异域少女把自己打扮得美轮美奂,像一朵绽放的红莲,边舞边唱地来到仰慕的偶像面前,跪请他为自己写一首诗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一首不朽的声色绝唱,便在一个特别的灵感中诞生了……
弃舟登陆不久,他的生命就在离自己的家乡不远的亳州莫名其妙地终止了 。

七绝圣手是谁?王昌龄是怎么莫名其妙被杀的?

文章插图
(三)从贫苦农民到从军诗人王昌龄少年时代一直在家乡读书务农,生活过得贫苦 。为了摆脱人生的局限,施展理想抱负,唐玄宗开元八年二十三岁时,离开家乡,开始到嵩山学道 。
但深山寻道的沉寂生活无法压住他壮怀激烈的雄心壮志 。而又生逢大唐的鼎盛时期,举国上下到处都是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大山之外处处都有火热的生活 。
三年之后,二十六岁的王昌龄再也忍受不了隐居式的修道,毅然走出大山,告别长安,踏上西行出塞之路,以期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投笔从戎,到边关军营建功立业 。
一年以后,他经过河西走廊,到达玉门关外,当起了一名戍边战士 。白天纵马巡边,晚上奋笔书写心中的诗情 。几年下来,虽未见他的宝剑在战马上闪光,但他油灯下的一首首边塞诗却纷纷冲出军营大帐,被无数战士在烽火硝烟中传颂 。其中《塞下曲》《从军行》《出塞》等等名篇更是回响在大唐的长空,让他身在边关,而名满天下 。
待到三年后,他回到长安,考中进士,走上仕途,却反而走向了穷途末路,开启了连连被贬的倒霉模式 。唯有边塞从军写诗的三年才是他一生最神采飞扬的时期,仿佛他那战士与诗人合体的特殊气质,唯有在雄伟的大漠边关,才能抒发出华彩乐章似的 。
七绝圣手是谁?王昌龄是怎么莫名其妙被杀的?

文章插图
(四)他的诗魂由盛开的诗歌相伴虽然意外地早逝,但多产的王昌龄一生还是留下了大量的诗作,流传到现在的仍有一百八十多首 。仅就七绝而言,初唐只有七十七首,盛唐共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就有王昌龄的七十四首,几乎占到了六分之一,使他当仁不让地成为雄踞李白、杜甫之上的“七绝圣手” 。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比比皆是 。如描写离别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描写少妇思夫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描写宫怨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秋词》)等等 。
在这篇短文中,我尤其要推荐他的组诗七首《从军行》 。因为那首首都是经典杰作,都是支撑王昌龄诗歌大厦的柱石,都是他诗歌王冠上光芒四射的明珠 。下面选取四首略作解读 。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一场大战刚刚结束,一个战士登上还在燃烧着烽火的百尺边关城楼,孤独地伫立在从青海湖吹来的寒冷秋风中 。更让他茫然若失的是,远方的营帐里又传来羌笛吹奏的伤感的离别歌曲《关山月》 。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就像万里之外妻子的呼唤和叹息 。
——悲壮、感性,充满声色的表达,一幅千里之外边关战场的画面和温度扑面而来 。
七绝圣手是谁?王昌龄是怎么莫名其妙被杀的?

文章插图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不管换什么新曲,跳什么新舞,在寒凉的边塞之夜,它所表达的仍旧是哀愁的离别之情 。这种离别的愁苦是唱不尽演不完的,就像那一轮秋月下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