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的由来20字,过年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 二 )


“一爇连百余不绝”,就是将单一爆竹编连接在一起,这种放法,时人俗称为“编炮”,与现代燃放方式已无区别 。因炸时如舞长鞭般响震,又被叫做“鞭炮” 。《武林旧事》中这段记载最重要的地方,不是燃放方式,而是引燃爆竹的方式,开始使用“药线”了 。
宋代使用火药的爆竹,一般用纸裹成的纸筒和麻茎装火药 。这种爆竹危险性降低,燃放较为安全,又叫“纸炮”,是孩子们过年时最喜欢燃放的鞭炮,南宋王铚《杂纂续》中“小儿放纸炮”一语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并诞生了一条歇后语:“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 。在发明鞭炮的同时,宋代还出现了烟花(烟火) 。
4、“封门炮”“迎神炮”“报旺鞭”各有说法
也是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了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的更明确 。过年,从除夕之夜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日子要燃放不同的爆竹,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
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叫“封门爆竹” 。放过这道爆竹后,家人不能再到外面出去行走,而是一起围着火盆守岁,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
有的地方“封门爆竹”又叫“封门炮” 。过去穷,债主在大年三十都不忘上门索债,欠钱的都关门躲起来,故有“封门”一说 。封门爆竹燃放后,再恶的债主都不会再上门讨债,让穷人过个安心年,此即俗话说的,“三十夜头不见面,不过十五不问钱 。”
除了“封门”说外,另有“辞旧”说,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最为广泛的象征意义 。还有“迎神”说,准确地说是迎接灶神 。灶神是腊月二十四小年夜送上西天,送时也要燃放爆竹 。大年三十晚上返回人间,故还要燃放 。因为各种含义兼有,所以除夕之夜燃放爆竹最为集中,《会稽志》所谓“除夕爆竹相闻”,反映的就是古代这种风俗 。
除了大年三十燃放爆竹,年前的“腊祭”活动还会燃放“霸王鞭” 。农历腊月是各家祭祀百位神仙之际,祭祀时间或固定于腊月初八的“腊日”,或于腊月择吉日行祭 。行祭时,家家都要挂上各种神像,燃起熊熊炉火,供桌上摆上供品,敲锣打鼓,燃放爆竹 。“霸王鞭”,民间又称“报旺鞭”,意思是预报来年兴旺 。清代蔡云在《吴歈》诗中云:“一样过年分早晚,声声听取霸王鞭 。”
5、初一“开门炮”初五“接路头”
正月初一早上所燃放爆竹,叫“开门爆竹”,或“开门炮” 。早期是为了驱恶避邪,《荆楚岁时记》所记南朝人燃放爆竹表现的就是这种诉求 。后来则是为了“迎新”,表示“开门大吉”、“开门有喜” 。但开门炮的燃放更有讲究,只放3响,不像今人噼里啪啦,乱放一通 。
正月初五放的爆竹叫“开市爆竹”,又叫“烧利市” 。正月初五是传说中的财神爷生日,在财神的生日开门做生意,喻意“新年发财” 。在这一天,古人都会早早起来“接财神” 。财神民间又叫“路头神”,所以接财神又叫“接路头”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引了蔡云的一首竹枝词,这样描述了时人正月初五迎财神的情形:“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
民间信仰中的财神有多位,其中一名叫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传说他双目失明,常骑着一只老虎为百姓送福送财 。因眼睛不好使,听着响声走,故古人才早早起来,燃放爆竹吸引财神,谁家爆竹最响财神先到谁家,所以家家争着燃放 。
古人还喜欢选择在初八开门,初八是新的一年里第一个“发日”,做生意的人当然最喜欢选择在这一天开市,把爆竹燃放得响声大大的,寓意“大发财” 。
过年燃放爆竹,古人特别讲究“一响到底”,中间不能熄火或哑声,否则不是好兆头,新的一年里会遇“厄运” 。因为这个讲究,古人对爆竹的质量很看重,不燃放“断头爆竹” 。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中国鞭炮发展史:起源于先秦“爆祭”活动
放爆竹的来历20字
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
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
爆竹用纸把火药卷起来,两头堵死,点燃引火线后能爆裂发声的东西,多用于喜庆事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 。

鞭炮的由来20字,过年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根据可靠史料,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宋人施宿《会稽志》卷十三说:“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