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特点和由来,川剧变脸的形成和特点( 二 )


由此,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三庆会”于1912年成立,也现了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达三百余人 。创作上也出现了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节》等一大批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700余个 。
20世纪以来,虽然也现了以刘怀叙为代表的“川剧创作家”们所创作的现代戏,但国家处于黑暗时期,川剧也开始衰落了;建国后,在党和新中国的扶持下,川剧又开始焕发艺术青春,重新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 。

川剧的特点和由来,川剧变脸的形成和特点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流派艺术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
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
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
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
四是“川东派”,包括川东以及重庆一带,由于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导致其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
近半个世纪以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演员有:
小生袁玉堃、曾荣华、姜尚峰、谢文新;旦角琼莲芳、阳友鹤、杨云凤、薛艳秋、胡漱芳、陈书舫、许倩云、竞华、杨淑英;
正生陈淡然、司徒慧聪;丑角周企何、刘成基、周裕祥、陈金波、李文杰,武生彭海清 。另外还有名鼓师王官福、苏鸣清等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川剧
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川剧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唱腔、行当、服饰、妆容、乐器、曲牌、变脸中 。
1、唱腔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
2、行当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小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
3、服饰
【川剧的特点和由来,川剧变脸的形成和特点】川剧戏装有很多种,蟒袍、靠子、官衣、褶子等,都对应有相对固定角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有严格讲究 。剧团历来对戏装都有严格而细致的分类,有所谓的“大衣”柜和“二衣”柜 。
大衣,就是剧中帝王将相、娘娘嫔妃、内阁大臣等所穿的服装,有蟒袍、官衣、蓝衫等;二衣,就是剧中元帅大将、马步兵丁等所穿的服装,有铠甲、靠子、袍子等 。演员舞台上一亮相,身上的戏装就先透露了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等 。

川剧的特点和由来,川剧变脸的形成和特点

文章插图

4、妆容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 。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 。
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 。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
5、乐器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 。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 。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 。
“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 。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
6、曲牌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