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 二 )


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每年夏、秋季节举行 。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 。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 。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 。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 。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每度约五尺左右)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 。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 。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 。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史诗,对赛马都有描写 。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 。
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 。当时的“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暇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慕’,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 。”14世纪末记载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说:擀毡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读祝颂词 。祝颂词有“那达慕”祝颂词、射箭祝颂词等多种 。如土尔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领词中说:“你擎起万钧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 。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 。啊!祝福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大力士” 。从上述记载以及其他民间故事史诗对“那达慕”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 。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 。但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操纵,“那达慕”会上经常由王爷的摔跤手 。赛马手和射箭手获得冠军 。
按蒙古族的传统习惯,“那达慕”大会历来有大、中、小三种类型 。大型“那达慕”大会,参加摔跤赛的五百一十二人,马三百匹左右,会期七至十天;中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会期五至七天;小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会期三至五天 。
民俗风情之鄂伦春
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 。
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 。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 。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
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 。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 。
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 。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 。祭祀完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 。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 。
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 。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生活面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 。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 。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 。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