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戏的来历,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及对外传播( 二 )


02,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有哪些?
产生中国皮影戏: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皮影戏的产生与佛道两教的传播关系密切有关 。唐朝寺院僧人的“俗话”,与皮影戏有着深厚的渊源 。汉末佛教的传入和它的广泛传播,在丝绸之路及大唐都城长安一带,广为流行的讲僧说唱形式,配合着连环图,传扬着佛经 。

唐山皮影戏的来历,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及对外传播

文章插图

用“俗话说得好”的方式传播教义,也被道教道士用来讲授教义,设坛讲授道学 。由于唐代没有相关文献或实物佐证,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影戏形成的时期,即五代时期的后唐到北宋初期 。
在今天的豫西、陇东、晋南一带,道情皮影所用的曲牌、道教渔鼓、简板等伴奏乐器中,都可以看到这种佛号、道号的“俗语”,极有可能发展成后来的“悬空词” 。到目前为止,陕西华具皮影戏还沿袭着“纸说书”的说法:华县皮影的“碗碗腔”,也就是由佛教传入的击节乐器,即似小铜钟的“碗碗”,也就是得名的 。
宋代皮影戏的发展历程:
宋元之际,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对文化艺术的爱好日益高涨,中国影戏从娱乐娱乐到说书说书,从说书到史书,空前繁荣 。汴梁城内多设小影棚,观众席上不避风雨,白天无酷暑 。宋仁宗时市人演三国影戏,京师富家子演好看弄影戏,每演到斩关羽一事,便大哭大哭 。影戏从俗话变成了小说、传奇、公案、历史典籍等 。
此外,杭州还出现了专门为电影制片皮影职业行会组织的“制版社”、“簇影人” 。宋人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也描绘过汴梁市井娱乐的场景,其中所上演的影戏占了很大比重 。
明、清皮影戏的发展
明、清两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移,戏曲艺术在河北迅速发展 。不管是皮影戏的制片、演出技术,还是唱腔、道具配乐,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时,许多大企业都以聘请名师来刻制影印本、工具箱、私养班为荣 。王公贝勒经常邀请影班到他的府邸演出,被称为“宫影戏” 。

唐山皮影戏的来历,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及对外传播

文章插图

大大小小的民间皮影剧团比比皆是,一乡一镇有二三十家,毫不奇怪,皮影戏的兴盛可见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由于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影视文化的巨大冲击,除了少数地区如陇东环县、辽宁朝阳等,传统皮影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式微,20世纪80年代,全国还仅存200多个皮影戏班,而如今仅剩200多个 。
02、流传皮影戏与地域分布
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陷汴京后,由于南宋政权的迁都和元朝政权的统一,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促进了各地民间文化艺术风格的交流与传播 。因为电影表演的器材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机动表演的优点,因而成为一种主要的娱乐形式,电影表演技术也随之而传播,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派 。
按照中原电影的传播方向,在全国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地域流派:
(1)北部滦州影城为中心的皮影;
(2)西部地区皮影以陕西皮影为主;
(3)中南部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皮影 。
北部的电影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河南、辽宁、黑龙江等地;西部的皮影则集中分布在陕西、山西、青海、甘肃等地;南部地域影戏则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
不仅如此,中国皮影戏从13世纪开始,随蒙古军队西征传入中亚、西亚、土耳其、北非埃及,以及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后来,随着西方天主传教士带到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国,皮影戏被称为“中国皮影” 。

唐山皮影戏的来历,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及对外传播

文章插图

陕西影戏,以秦晋皮影为代表,仅唱腔就有十多种,呈现出庞杂的格局 。皮影戏的取材、人物造型等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西面山西晋中、晋西南、青海等地选用牛皮作皮影,形象夸张而不失精细秀丽 。
与河北唐山为代表的北方皮影相比,影人形体更大,一般选择透明、坚固耐用的驴皮制作,在造型上,将民间剪纸与年画的艺术特色融为一体 。
南域皮影最有名的是四川影戏,它是用牛的皮做的,也有牛娃娃的叫法 。它的唱腔多为川剧川调,高亢、圆润,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风貌 。
结论:中国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智慧结晶,需要批判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