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山水诗人是谁,中国第一位山水诗人是谁?第一位田园诗人是谁?( 二 )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 。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 。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 。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 。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 。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 。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 。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 。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 。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
(注:教材上大多为第五首)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 。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 。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 。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 。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 。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 。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 。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 。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 。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 。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 。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 。醉非真醉而实颖” 。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 。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 。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 。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 。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 。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 。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 。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