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子怎么用戴哪一边,如何使用发簪( 四 )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 。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 。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 。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 。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 。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 。还有属於“荆钗布裙” 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 。“旗头 ’’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 “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 。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 。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 。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 。”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 。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 。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 。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 。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
关於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 。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扎著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著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著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 。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 。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於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 。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 。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王妃贵妇们戴著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 。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 。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 。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 。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 。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 。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 。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 。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 。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 。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 。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於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 。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 。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