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写的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二 )


“胡服骑射”之思想基础与文化渊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写的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文章插图
1、“胡服骑射”之思想基础
实行“胡服骑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赵武灵王作为著名的正治家、改革家,本身就是一位典型的法家代表人物 。早在即位之初,赵武灵王与重臣肥义谈了一席话,实际上就已经奠定了改革的基调 。
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可见也 。为敌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往古之勋 。
正是这种法家思想,使他放弃了之前赵国在中原争霸中一直坚持的合纵战略,而改为向西北游牧山地和草原发展,直至有“胡服骑射”的提出 。
【师夷长技以制夷写的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在后来与众大臣讨论“胡服骑射”改革时,面对大臣们的反对,赵武灵王更是斥责道:
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 。
师夷长技以制夷写的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文章插图
这样的说法,固然有着商鞅理论的影子,但赵武灵王否认一切失去实际价值的传统因袭观念和清规戒律,从实际国情出发,将法家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笔者认为,“胡服骑射”的思想基础就是法家的改革之论 。
2、“胡服骑射”之文化渊源 。
①我国具有悠久的民族融合传统 。
在酝酿“胡服骑射”初期,曾遇到朝野的激烈反对和抵制,但赵武灵王并没有气馁,他通过肥义之口向朝臣们说:“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 。”这句话的意思说明自古以来最优秀的领袖皆是摒弃民族成见、汲取异族异域优秀文化和习俗、视民族融合国家发展为己任的典范,赵武灵王也是这样的领袖 。他将异族的文化习俗与本身的文化习俗置于同等位置,并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习俗上的优点 。这也充分说明,民族融合的传统也是一种文化,要适度继承,更要适度发展,所以才会有了“胡服骑射”的提出 。
②战争文化发展所需 。
师夷长技以制夷写的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文章插图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局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步卒是诞生最早,也是数量最多的常规兵种,然而由于其低机动性,注定成不了主导战争的决定性兵种,所以在很早之前,步卒便是作为兵车附庸而出现的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战争规模、场地的变化使得“车阵会战”越来越不合适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那么游牧民族骑兵这种具有机动性、又有冲击爆发力的兵种走入赵武灵王的眼中 。
赵武灵王在与北方“三胡”的作战过程中,深感“胡服骑射”便事尚功,赵武灵王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吸取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优点,决定举国变胡服,习骑射,并将骑兵提高到军队的主力地位,从此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到骑战时代 。可以说“胡服骑射”中的“胡服”是手段,“骑射”是目的,这是赵武灵王依托中国的战争历史文化为基础,继承了民族传统,对战争文化发展的一个诠释 。
“胡服骑射”既是军事改革,更是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同时还是民族融合的改革
师夷长技以制夷写的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文章插图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摆平各国纠缠以后,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会,这一年他亲自率军出征,占领了蒙古草原上的原阳、九原两城 。他以原阳为“骑邑”,组建训练骑兵,改重甲为轻甲,变履为靴,穿胡装,戴胡帽,改步为骑,收编胡兵,以原阳为试点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军事改革 。
赵雍反复对赵国大臣们强调:“先王开拓胡地,功业未遂;中山国侵地残民,宿仇未报 。”他将改革赋予了继承祖先遗志、强国复仇的正治意义,从而取得了大臣们一致的支持 。
由于赵武灵王实施了“胡服骑射”,中国大地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了独立作战的骑兵部队,从此骑兵作为一个崭新的兵种正式登上军事斗争的历史舞台,而车兵则在此完成了历史使命 。
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的最终目标概括为:“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远可报中山之怨 。”但在实际操作上所达成的目标远不仅此 。他在改革的同时,用不断取得的军事胜利向人们证明“胡服骑射”的意义,他不断收复边地游牧胡骑为己所用,加速了汉胡融合,改革后的第二年,赵国不但击败宿敌中山国,而且夺取了楼烦、林胡等地,向北拓地千里,并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等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河套地区 。之后的十年内,赵国不断对中山国发动进攻,终于在公元前296年一举灭掉了显赫一时的中山国,尽取河北大片土地,赵国南北彻底连成一片,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