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待遇 博士后待遇国家规定标准( 二 )


对于龚路遥来说,过去两年也是收获满满 。去年,她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同事找到了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编辑系统的“暗物质”,这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有助于从更高维度认识微生物的免疫策略 。
最近,她刚刚完成第一期博士后研究,打算“再做一期” 。“待遇提高了,生活上没有太多顾虑,有利于踏实做科研 。”她对采访人员说 。
“博士后是向职业科学家过渡的重要阶段,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比如项目申请、课题设计和实施、合作交流、论文写作等 。对于以后想做PI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逐渐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学习如何建立和管理一个实验室 。”胡鹏杰说 。像柴琪瑶、龚路遥一样,胡鹏杰也是微生物所一名硕博连读的“土著” 。选择留下来,是因为他觉得在这里能得到理想的科研训练 。
“微生物所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可以说已经处于世界领跑水平,至少是并跑 。”去年3月刚入站的博士后刘科芳说,在这里有一流科学家的指导,可以参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研究;也可以担任“小负责人”带领小团队完成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参加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 。
入站短短一年,刘科芳已经获得3个国家博士后项目的支持,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
“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个个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微生物所的环境下,我们希望不管是谁,进来都能够‘拔一截’ 。”钱韦说 。
“天花板”打开了,但要求不放低
“要增加科研产出,科研力量组成模式必须是合理的 。这样的制度改革,也为研究所未来人才梯队的布局提供了重要保障 。”微生物所研究员、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琳淇对《中国科学报》说 。
他表示,在发达国家,研究团队中博士后的数量往往多于研究生,科研的主力军是博士后 。
目前王琳淇课题组的博士后仅有“一棵独苗” 。随着博士后制度的改革,组内组外多位优秀博士生向他表达了做博士后的愿望 。“他们能力都很强,也有很强的职业诉求和自我驱动能力,相信他们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大做强 。”他说 。
据了解,在此次微生物所博士后制度改革中,研究所投入了近千万元 。因为随着博士后待遇的大幅提高,尽管通过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政策能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但课题组的人才成本也相应增加 。这意味着课题组对博士后的选择会更加严格 。
“博士后应该能增加课题组未来的科研竞争力,比如有能力拿到竞争性基金资助,或是做出重大的成果 。”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翠华说 。
对此,钱韦也表示,职业“天花板”打开了,但绝不放低要求 。“未来,我们希望初中级科研系列采取流动的方式,干得好的才能留下来 。微生物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挑选最优秀的年轻人,承担最大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