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对儒家的影响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不食周粟和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赞赏 。儒家评论他们“能以国让 , 仁孰大焉 , 伯夷顺乎亲 , 叔齐恭乎兄 。”二人死后 , 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赞美他们的就是几百年在之后的孔子 。《论语》中关于伯夷、叔齐的内容除本章外 , 还有三处 。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 。吾将问之 。”入 ,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 , 又何怨?”出 , 曰:“夫子不为也 。”(《述而》
齐景公有马千驷 , 死之日 , 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 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季氏》)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 , 不辱其身 , 伯夷、叔齐与!”(《微子》)
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人的时候 , 孔子称赞他们是“古之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后悔吗?孔子说 , 他们是“求仁而得仁” , 没什么好后悔的 。孔子还说:齐景公死的时候有马四千匹 , 百姓们觉得并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 , 百姓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 。
儒家认为 , 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 , 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 , 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 , 这就是所谓的千古留名 。所以孔子又进一步评价他们俩是“不降其志 , 不辱其身” , “不念旧恶 , 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的行为正好符合孔子的儒家价值观 。孟子评价伯夷、叔齐是“圣之清者” 。“不立于恶人之朝 , 不与恶人言 。与乡人立 , 其冠不正 , 望望然去之 , 若将浼(měi)焉 。”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 , 其前行多备矣” 。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 , 行若伯夷”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 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 , 赞颂伯夷、叔齐 。在后世儒家一代代的大力推崇下 , 伯夷、叔齐就成了古代抱节守志的典范 。
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孔子儒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
第一 , “仁” 。伯夷、叔齐兄弟让国 , 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 。孔子也赞扬他们“求仁得仁”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表准就是“仁” 。
第二 , “义” 。让国 , 义字当先 , 在儒家看来是无比高尚的行为 。
第三 , “礼”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 宁死全仁 , 用孔子的话就是“不降其志 , 不辱其身” 。这就是儒家提倡的“礼” 。
第四 , “孝” 。伯夷以父命为尊 , 宁可不作君王 , 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 , 这就是“孝” 。兄弟让国 , 体现的是“悌” 。
历史上或许真的有伯夷、叔齐兄弟 , 但他们的故事应该是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样 , 更多的来自于儒家的添油加醋和人为装潢 。原本就少有历史依据 , 但又被经常作为儒家样板拉出来说说 , 说得多了 , 就像民间传说故事一样 , 变得越来越完整 , 越来越美好 。这没关系 , 我们知道大多数历史故事都是不可信的 , 都是统治阶级为了推行自己的价值观而凭空编造或故意改编的 。儒家、道家、佛家 , 或者其他的什么家都一样 , 都用编故事的方法来充实自己的教义 。虽有编造之嫌 , 但目的是纯洁的 。是为了让我们更好、更快地理解他们的教义 。
道客村曰:
伯夷不念旧之恶 ,
叔齐心中无怨恨;
圣人不为利所动 ,
首阳山上见真诚 。
- 赞美柳树的诗句有哪些描写柳树的诗句
- 贱是什么意思贱怎么组词
- 漫怎么组词漫字读音及解释
- 满天都是小星星闪闪放光明歌名这首歌完整歌词
- 南海姑娘邓丽君歌词南海姑娘邓丽君歌词介绍
- 耐组词语汉字耐组词语
- 苏轼最厉害的一首诗是什么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 直通车店铺推广技巧 直通车选词技巧要注意什么
- 伏龙的拼音怎么写 扛鼎之作读音
- 鸡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鸡娃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