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二 )


1983年3月,镇江市改由省直辖 。市区设城区、郊区2个市辖区 。镇江市共辖4县2区 。1986年9月,镇江市区设金山区、北固区为县级单位 。撤销谏壁区改为谏壁镇,由市直接领导 。撤销原郊区建制,设立郊区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8月17日,撤销金山区、北固区,以原区域设立城区;撤销郊区办事处,设置郊区,市属的谏壁镇划归郊区领导 。1984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城区更名为京口区,郊区更名为润州区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丹阳县,改设丹阳市 。1994年撤销扬中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扬中市 。1995年撤销句容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句容市 。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4号):撤销丹徒县,设立镇江市丹徒区,以原丹徒县的行政区域为丹徒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政府驻谷阳镇 。
镇江是国务院颁布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中的五市之一 。
镇江新农村的风俗和历史文化遗迹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地处江苏省南部,江山秀美,物产丰富,古迹众多,气候宜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江南水韵城市的起点 。
美丽富饶风景迷人的镇江,旧时曾有朱方、谷阳、京口、润州等名,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二千年前秦汉开始建县,孙权几代在此称雄江东,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东吴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 。
长江与运河在镇江交汇,大江横陈,群峰环抱,地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
镇江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处,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塑造衍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镇江别具区域性的民俗文化,养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镇江人,镇江人又继承和发扬着这方的文化,这方的历史,使镇江的民风民俗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
民风民俗
每年的正月初一,镇江民间有“秤江水”的习俗,《至顺镇江志》风俗篇中介绍:“京口江中沙田户,每岁旦,收一瓿以秤水 。
水重,则江水大,水轻,则江水小 。
岁岁不差 。”这种风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部分展示 。
正月初五财神日,有“骑驴上金山”的风俗,俗称“拾金子”寓意幸福发财之说 。
“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的元宵灯会,也吸引着许多民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今这一习俗还在镇江有所保留 。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有观赛龙舟的习惯 。
明代张岱曾拿镇江的龙舟赛事与南京、杭州、无锡等地做过比较认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苏州亦然,秦淮有灯船、龙船,不瓜洲相比,而看龙舟亦无金山寺比 。”可见金山竞渡早已名震四方 。
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孩子们要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而这些习俗,又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
黄明时节上chui山,每年的清明节前,上万人爬上chui山登高远眺的场面十分壮观 。
民居古迹
镇江的民居古建筑众多,保存完好的多集中在大西路、京畿岭一带,尤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而闻名天下的西津古渡最具价值,这里聚集了从六朝到唐、宋,从元代到明、清的古西津渡口遗迹,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等等,沿街两旁,晚清时代繁华的店铺依稀可见,五十三坡旁的街道店面多为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棂,下层铺子上层居人
镇江的历史和现在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 。名字,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 。二是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改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 。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 。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自l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服务机构设施 。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
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 。镇江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等传说的发源地,也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历代文人墨客在镇江留下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