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我认真阅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作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历了“改进工作”“迷恋教育”“完善自我”三个阶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
刘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读书动机,坚持读书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他在书中举了《光明日报》曾报道过的华中科技大学57岁的宿管大妈周凤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的例子,说明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即使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里,也能通过积极阅读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而对于那些不读书的教师,阅读则更意味着“自我拯救” 。有了内在的阅读动机之后,该怎么寻找适切的阅读路径,刘老师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一是订阅优质期刊,进行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二是利用网络渠道进行阅读 。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搜集的网络阅读资源,其中既有报刊杂志的电子版链接,也有名家博客、微博的地址,另外,一些优秀的公众号也纳入了他“网读”的视野;三是了解最新图书资讯,第一时间搜罗新书 。这些教育类书籍,让刘波老师享受品质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夯实了他的专业知识 。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育生产力 。首先,阅读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专业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阅读促使教师拿起笔杆子,自觉走上教育写作之路 。记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倡导的教师“三专”发展模式中,“专业阅读”之后就是“专业写作” 。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写是为了更好地沉淀阅读过程中那些高质量的思考;再者,阅读能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书中《用阅读克服“本领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的观点,认为理想中的教师,应该“照亮了别人,丰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却没有新能量的持续注入,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本领恐慌” 。
当然,我自己感觉个人读书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刘老师一样每天去阅读那么多书,但是如果能尽可能的多读一点,对我们的帮助一定更大 。记得曾经一位领导跟我说过“多读书人才能有主见,教学中遇到问题才不会模棱两可,飘忽不定” 。
【篇五: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刘波老师的《教师阅读力》一书 。一方面深深地佩服刘老师在本书中所展现的魅力,句句在理,解剖深刻,另一方面对自己作为教师,却对阅读那么不重视深感惭愧 。
本书分四辑,从教师要成为真正的阅读者、阅读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推进教师阅读的路线图以及读写结合加快成长步伐四个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 。看了刘波老师的博客之后,更是对他崇敬 。他自己就是关于“阅读的力量”最好的证明,这比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更有说服力 。
唤醒教师的阅读意识,积极行动起来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本书无疑就是一盏希望之灯,让我更加看清来路,也更加明白去路 。
记得读书时代,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阅读 。现在反而以各种理由推脱,把不读书归结为工作忙碌 。现在想想实在可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如果连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都不读书了,祖国的花朵们又当如何?我没有做到尽量多阅读,更不用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境界了 。秉烛夜读,仿佛是很久远的事情 。而且,真正的阅读也绝不仅仅是读教科书和各种教辅书籍 。
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 。中国在这方面差距非常大 。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教师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领跑者 。
本书中“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让我很深思 。平时,就是因为不读书导致视野狭窄,上课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讲课枯燥乏味 。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忍着昏昏欲睡的感受听课也是有苦难言,课堂效率微乎其微 。尤其我作为班主任,初次接触那么多孩子,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在大学课堂中无法学习到的 。更多的时候是当我处理完一件事情,才发现其实还有更妥善的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实很多优秀的班主任,在教育书籍中肯定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来处理解决这些琐事 。如果不曾阅读,或许总是把事情处理得一塌糊涂或者总是不知道如何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积少成多,也就会越来越忙碌 。
- 网约车司机乱收费怎么办
- 一叶障目的故事
- 子女有权利干涉父母再婚吗
- 喜福会的演员
- 《因为我可以穷》读后感
- 唐人街探案1详细剧情介绍
- 哪里能看恶人传
- 凌异洲是什么电视剧
- 皮卡丘到底是个什么生物
- 哥哥姐姐的花样年华徐海东扮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