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作品有哪些( 二 )


负笈清华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 。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 。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 。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 。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 。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 。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
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
留德十年
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
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
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 。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 。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书籍,另一类是中文书籍 。这一时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 。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研究工作 。
1945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 。
谦和待人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
季羡林名言
1) 在品行的好坏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 。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坏?我不通伦理学,没有深邃的理论,我只能讲几句大白话 。我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 是坏 。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 。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 。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 。
2) 酸甜苦辣人生你哪一个也逃不掉,你摊上酸的就得吃点酸的,你摊上天的就得吃点甜的 。人家折磨你,你就想不看,天天愁眉苦脸地想办法报复,不需要人家折磨 你,你自己在折磨自己 。等于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我们来到这世上这一趟不容易,想开一点,换个观点,换一种活法就不行吗 ??
3) 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这是我的看法 。
4) 个人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
5) 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 。”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 。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
6)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
7) 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
8)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
9) 我交了一辈子朋友,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呢?约略是这样的:质朴平易硬骨头,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考虑个人利益也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
10)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已对人都有好处 。对已,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
11) 父母也好,爱人也罢,朋友同事,所有的人,他们在时,都是恩赐,是上苍给你的礼物,所以更加倍珍惜和感激而一旦离开,也别太伤感 。你要明离,离开是正常的,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