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甸在哪里( 三 )


从业人员5000余人,固定资产8亿多元 。改革开放30年,沙甸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978年的60万元跃升到2010年的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100元增加到2010年的5821元 。工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900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43亿元,累计上缴国家税收9亿元 。
在社会和谐稳定,经济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沙甸的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4年9月,沙甸普及了12年初等教育 。
现有完全小学4所,在校学生1542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完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 。
有完全中学1所(个旧第十三中),该中学有26个教学班,学生1107人,教职工89人 。另有民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00名,有民办 *** 语中等职业学校一所,在校学生200名 。
为保持沙甸经济社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沙甸区委、区公所审时度势,决定发挥沙甸独特的优势,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确立了以沙甸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为基础,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绿色 *** 食品、餐饮服务、 *** 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的“中国·沙甸 *** 文化旅游小镇”品牌,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沙甸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 。沙甸是 *** 聚居区,现居住着 *** 一万三干余人 。
沙甸位于滇南红河州个旧市北部,北回归线附近,自然条件优越,依山环水,日照长、气温较高,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经济作物甘蔗、水果以及稻谷之类;交通便利,处在滇南重镇个旧、蒙自、开远的公、铁路枢纽地段 。沙甸 *** 先民来自元末咸阳王赛典赤及明初征滇大将沐英、常遇春等部属,多数出身 *** 世家, *** 信仰根基扎实,文化素质较高 。
沙甸 *** 历来重视双轨教育(中文、阿文),培育两用人才(社会、宗教),所以,人才辈出 。知感 *** 的恩典,沙甸“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有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快,教门长盛不衰,享有盛名,被誉为“小香港,小麦加” 。
沙甸 *** 履行“五功”的自觉性长期得以保存,口碑相传,早在明朝中期就有人到麦加去朝觐,现流传下来的哈吉名单中就有清朝同治年间的王永平、王桂安父子、刘杨氏(女)等 。沙甸 *** 朝觐几乎没有间断过 。
1990年中沙建交以后,沙甸的哈吉一年比一年多,每年由几人,几十人到百余人,2006年突破二百人 。在沙甸的哈吉人数已超过一千三百多人,占沙甸 *** 人口的10%,堪称“哈吉之乡”,沙甸哈吉之多,是件好事,它给沙甸带来许多变化: 第一,自觉学习、宣传 *** 教理、教义的人多了 。
在沙甸共有十座 *** 寺,在寺里专门学习 *** 教规教义的“哈里发”七百余人;业余学习教义小组(妇女组、老人组)三十多个,学员四、五百人 。沙甸的中小学、幼儿园都开设阿文课,使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阿文知识 。
有几位哈吉自主组成宣教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各地教亲交流学习 *** 教理的心得体会,互相促进办教门的积极性 。有的哈吉发挥自己的特长,编写出版 *** 教的基础知识读物,免费赠送教亲学习 。
第二,礼拜的人多了 。有几所 *** 寺的朝真殿不够用,一再扩建;沙甸的大型企业(沙甸电冶厂、合众锌业公司等)及大型餐厅(回味餐厅、丰泰渔庄等)都设有礼拜堂,沐浴室,供职工和顾客按时净身礼拜 。
第三、斋月是尊贵的月份,是干功课的最佳时期,沙甸朵斯梯念经、礼拜、封斋、赞主、赞圣格外兴盛,令人赞叹 。第四、生活富裕者踊跃捐资(抽天课、散“乜贴”)用以建盖 *** 寺、学校、修桥、铺路;供哈里发,资助学生上学;帮贫扶困,关心孤老,怜恤残疾人;有的哈吉主动组织扶贫协会,筹建带领贫困乡亲共同致富的工厂 。
在沙甸的 *** 寺、中小学校都建成高楼大厦,教学设备基本齐全 。每年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几十人 。
有的哈吉为主道施舍很慷慨,动则就捐几十万、几百万,他们说:“财帛是 *** 给的,用在正道上,应该 。”认识很好,很到位!本来应报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不同意,不愿沽名,令人佩服!第五、沙甸的社会风气得到净化,大为改观 。
在整个沙甸地区,没有一个茶铺、酒馆,没有歌舞厅,没有游戏室 。几十家商店、超市,经营日用百货, *** 食品,找不到卖烟、卖酒的门市 。
经书店中 *** 服饰日月增加,店里的经书、头巾、白帽、念珠、铜罐等,琳琅满目,任人选购 。中小学校门口竖立着显目的“无烟酒社区”的警示牌;餐厅门口挂着“禁止饮酒、抽烟”的告示,并得到广大顾客的理解和支持,生意照样兴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