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直观原则》读后感( 二 )


如何理解中学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中小学教学最为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直观一般包括三大类,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 。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
第二,直观教具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
第三,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
《大教学论》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大教学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大教学论》读后感1《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 。恩格斯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 。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 。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圣经》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 。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 。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 。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主义,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 。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 。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口号 。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 。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 。”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体现 。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 。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 。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 。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