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吴的由来( 二 )


秦汉时期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 。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 。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 。秦末农民起义 。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 。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 。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 。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 。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 。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
隋唐时期
吴姓在中国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并逐渐在许多地方形成当地一大郡望 。其中南阳吴氏,为汉初长沙王后裔吴复兴所开基,其后子孙繁衍各地,形成许多吴氏望族分支 。但就其繁衍的势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上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中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 。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 。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 。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 。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 。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 。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 。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 。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 。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
近现代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 。吴佩孚属登州吴氏 。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l代嫡孙 。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
吴姓家族名人
吴泰伯:生于公元前12世纪,寿九十一岁 。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历 。季历子昌有圣瑞,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 。泰伯、仲雍为遂父志,而奔荆蛮,断发文身,建勾吴古国,从者千余家 。筑泰伯城,凿伯渎港,传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吴姓后裔奉为始祖,卒后葬铁山(在鸿山镇),为江南第一古墓 。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 。被后人奉为"画圣" 。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
吴承恩:(?~公元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淮安山阳人 。约生于孝宗弘治十三年 。性敏多慧,博极群书,诗文雅丽 。嘉靖二十三年贡生,授长兴县丞,隆庆初,归山阳,放浪诗酒 。身后诗文多散失,邑人邱正纲编纂成射阳存稿四卷,续稿一卷 。复善谐剧,着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尤以《西游记》一书,为明人四大奇书之一,最为脍炙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