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柑者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 )


5. 以卖柑者言的基本思想,从而感悟社会与人生中的莫些道理,写一篇你好! 读《卖柑者言》有感 今天再次学习明朝刘基先生所写的《卖柑者言》一文,文中提及,有一人善于保藏柑子,虽历经寒暑,柑子外表依然透出亮丽的金黄色 。
即便他的柑子价钱比一般的贵十倍,人们仍争相抢购 。但买回家之后,往往发现柑子内部已经干如败絮 。
细细品味和当年自己学习的感觉真得不一样 。当时,只是感觉到卖柑者的可恶,现在想想却另有一番滋味 。
再思忖当今社会种种现象,不也是如此?如今,许多人追崇物质享乐,“流行”成了社会中的重要名词,也成了人们的购物指标 。流行的商品藉光鲜的外表取悦大众、吸引大众的目光,在外表的“慢性 *** ”下,人们迷失了自己本具的清净心、智慧心 。
其实,世间的美与丑、好与坏,皆是相对,皆无法久存,都是虚妄不实 。唯有返心观照,以平等心、清净心看待一切,方能了知一切物象的本质 。
而卖水果的人,其实也是自己贪婪心的化现 。要是没有以贪着外在、迷于表相是美或丑的众生,怎么会产生靠制造外表色泽假相,以“维持生计”的卖水果的人呢? 卖柑者言:“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
事实上,是谁在欺骗谁?还是自己在欺骗自己?只是我们从未想过罢了 。
卖柑者言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卖柑者言》是一篇元末明初文学、政治家刘基所写的一篇政治寓言 。讲述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深刻讽刺了那些虚有其表,无所作为的官员的丑恶嘴脸以及朝廷的腐败 。
写下卖柑者言的明代鲁迅,揭露了元末哪些问题?公元1367年,朱元璋北伐,次年攻陷元大都,以南京为都,建立明朝,国号大明 。而在这期间,刘基的不少决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刚建立不久的明朝,百废俱兴,社会问题不断突出 。刘基自然看在眼里,但他又不敢将这些事与朱元璋直说,于是他将想说的话,藏进了《卖柑者言》中 。
刘基听说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此人储存水果十分有一套,所储存的水果,据说放一年的不会坏 。虽然当时已经出现了大棚反季节作物,但技术并不发达,更不会用于水果,因此当时人们只能吃时令水果 。
正是如此,此人所卖的水果价格极贵,高出市场价十倍左右 。人们都对这种反季节水果好奇,也被这些水果华丽的外表所吸引,纷纷去抢购 。
一次机会,刘基也有幸购得一个柑橘 。从外表上看,这柑橘要比正常的光鲜亮丽一些 。但刘基将他剥开时,却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扑面而来 。再仔细看里面,里面的果肉早已干枯地像棉絮一样,根本不能食用 。
刘基就拿着这个柑橘去找卖水果者,他委婉地问:你这柑橘到底是给人吃的,还是拿去供奉的?光看其外表光鲜亮丽,但剥开一开,根本无法使用 。用这样的方式去欺骗大家,太过分了 。
卖水果者并没有因刘基的话而感到诧异,而是笑着对他说:我卖这个水果好多年了,都没有人来说过什么,为何只有你不满足呢?更何况这世上,干欺骗这一勾当的人这么多,并不是这有我一个 。随后卖水果者又对刘基讲起了大道理 。
“现在的将领,十分威风,但他们并没有当年孙武、吴起那样的谋略 。朝堂上的人,也并没有当年伊尹、皋陶的作为 。盗贼为非作歹,却不知道去处理 。百姓困于水火之中,却熟视无睹 。不去禁止官吏所做的狡诈之事,奢靡浪费到处皆是 。这样的行为,还被大家所效仿 。比起这些,这个内部坏掉的橘子,完全不值得一提 。”
显然这些话并不是卖水果者所说,或许根本没有卖水果者,前面只是刘基为最后的言论所做的铺垫 。从卖水果者的言论,我们可以知道刘基所想表达元朝末期,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民不聊生,这4个社会问题 。
为何刘基要去写元末的事情?当然是为了以史为镜 。
在明初,田地这方面,朱元璋主张开荒种田,承包到户 。为了鼓励大家去开垦荒田,朝廷还会赏赐一些物品,奖励给农民 。这一政策一开始效果还好,农民的积极性很高,但后面却变了味 。
一些贪官污吏,虚报开荒田地的数量,来骗取朝廷奖励给农民的物品,做起了瞒上欺下的勾当,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不少 。后来朝廷发现这一情况,换掉一批官员,采取“以民治民”的方式,从农民中选取一位作为“粮长”,来管理田地,但依旧没有杜绝权力滥用的现象 。最后采用了监察举报体系,民众能够直接举报违法行为,这一现象才有所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