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二 )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 。“甩”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尾巴“迎、追、游”,既写清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传达出小蝌蚪或急切或兴奋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态“蹬、跳、蹦”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纵身跃起时,身姿轻盈,动作敏捷 。这些动词,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 。
第六自然段写“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既展现了一幅青蛙母子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又不禁让人萌生出青蛙是人类的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的想法 。
课文共有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 。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下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 。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 。在课堂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体会:
一、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 。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
1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抓住蝌蚪的外形描写,出示: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引导学生在写动物外貌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现他特有的特点来写 。这段内容在抓住特点来描写外貌之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叠词对外貌修饰 。先让学生有简单到复杂进行述说,这样既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 。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 。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
3在讲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发现描写青蛙的外表和蝌蚪的外表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特点描写完整和具体 。
二、表演读激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
“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 。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结合插图去演一演、试一试,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
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 。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
总之,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可能今天天气很热的原因,孩子们的精神气不是很好,在朗读的时候,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 。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的发言,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今后要多加注意,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社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4课以及2017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的课文,作者是方惠珍、盛璐德;由陶岚琴朗读(部编版的课文录音朗读者改为陈亮、梓君、左小群) 。曾被改编成同名动画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