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怎么死的( 二 )


“仁宣之治”有多牛
在位只有短短10个月的仁宗皇帝朱高炽遗憾离世,其帝王生涯如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转瞬即逝,却光耀无比 。
开启“仁宣之治”的虽然是朱高炽,而完成这项业绩的却是继承帝业的朱瞻基 。
朱瞻基上位后,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朱高燧和朱高煦的叛乱 。接着解决了让爷爷朱棣都头疼的安南边境问题 。
虽然解决的办法是放弃交趾,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明朝不但深陷交趾的战争泥潭,甚至财政也被它拖累 。就国家的承受力而言,朱瞻基确实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随着交趾问题的解决,明朝终于卸下了战争的负担,自此,全面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大明王朝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
除此之外,朱瞻基还改革吏治,除去位高权重的腐败典型——刘观父子,促成威名赫赫的“三杨内阁” 。在位期间重视民生,施政重点内容包含农业发展和削减赋税 。
明宣中朱瞻基剧照
正是这些一系列的变革转型,让大明王朝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经济稳定发展,政府储备增加 。
这些骄人的成就,让人们对“仁宣之治”一直都有极高的评价 。经济繁荣,统治施行仁政,帝王勤政爱民,这三条盛世的标准,朱瞻基几乎样样全占,因此一直以来,明宣宗都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 。
一代雄主朱瞻基英年早逝之谜
纵观朱瞻基的一生,从26岁登基继位到36岁因病驾崩 。他在位的这10年中,整个明朝可谓是国富民强,史料中对“仁宣之治”也有着极高的评价 。这样一位文武兼备的一代雄主,为什么在36岁就溘然长逝了?
相比于其他帝王,朱瞻基上位后既没有沉迷女色,也没有整天躲在后宫炼丹修道,以求长生不老 。但他却有一个嗜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他特别喜欢斗蛐蛐,而且得了个“蟋蟀天子”的雅号 。
著名的宣德炉就是朱瞻基命人制造的,朱瞻基对宣德炉也是爱不释手,带在身边时常地把玩 。
他用来装蛐蛐的罐子,也大多是这种材质打造而成的 。而宣德炉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白水铅” 。
因此后世史家猜测,朱瞻基长时间接触“白水铅”,慢性铅中毒是有可能的 。可见某种嗜好一旦到了痴迷的程度确实是害人不浅 。
当然,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可靠史料的佐证,事实上史书关于皇帝驾崩这类事,一贯都写得十分隐晦 。正史对于朱瞻基的英年早逝,只是记载了宣宗于1434冬突然患病,并于1435年1月驾崩,关于详细病情一概没有记载 。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科学的说法则是认为朱瞻基的早逝,与他的当政经历及朱家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
明成祖朱棣剧照
朱瞻基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在位期间呕心沥血,几度御驾亲征,为改革吏治民生,更是日不能食夜不能寐,长年的劳累过度也是导致早逝的原因 。
还有,我们翻开明史对大明皇帝的有关记载,发现长寿的帝王确实为数不多,而反观夭折的皇子皇孙,史书倒是记载了不少 。
明代宗是怎么死的?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帝)之弟 。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 。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刺对北京的进攻,并成功地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英宗被放回后,自然不甘心当大权旁落的太上皇 。代宗为怕英宗复辟,故将其软禁,由此兄弟俩结下了很深的仇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危,在英宗朱祁镇心腹党羽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的策划下,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废景泰帝,杀了景泰年间的朝廷栋梁----兵部尚书于谦,重用了一批忠于朱祁镇的旧臣 。代宗病重期间,英宗不准太医帮他看病,令其病情日益严重.最后驾崩.至于他的死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因重病而死,有的说是英宗命太监用白绫将其勒死.总之众说纷纭.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代宗死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不准将其葬入十三陵.更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陵墓被称为景泰陵 。
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英年早逝?背后真相是什么?颇有争议的宣宗皇帝为何英年早逝
由于明朝没有风骨文人们的不断抹黑,似乎宣宗皇帝成为无道昏君,他们不仅在皇帝的爱好上来抹黑,甚至还要杜撰皇帝的私生活,于是各种“桃色新闻”、“服食丹药”之说便应运而生,可见明朝的史书对他多不友好,所以他英年早逝自然也就被归入这些荒唐的原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