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屈辱外交( 二 )


文章插图
上海外滩轮船招商局大楼.
不过 , 李鸿章始终是一位传统的官僚 , 他虽然没有顽固派那般排外 , 但他骨子里的传统思想也是无法根除的 。李鸿章创办的企业虽然学习西方 , 但是都采用衙门式的管理方式 , 使得企业没有活力和生机 。同时 , 李鸿章将这些企业当做个人的财政 , 最终也就是让自己的“中饱私囊” 。人们评价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 。他没有天下为公的意识 , 他始终只是一位旧官僚 。
70年代的边疆危机使得李鸿章认识到 , 中国主要的危机来源于海上 , 因此他提出了“海防论” , 要求建设近代化的海军 。1874年 , 在他的倡导下建设成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 。这是晚清最辉煌的时候 , 当时的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走向了复兴 。但是李鸿章过分强调“海防” , 忽视了“塞防” , 如果不是因为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 , 恐怕新疆等地都成为了俄罗斯的土地 。另外李鸿章还将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 , 在甲午海战中力求保船 , 最终导致甲午战争惨败 。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屈辱外交

文章插图
三 , 列强最喜欢的谈判对象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最有名的大臣之一 , 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外交人物之一 。许多人将李鸿章冠以“外交家”的称号 , 但是他能够在外交上展露头角 , 主要原因并非是他的能力强 , 而是他成为列强最喜欢的谈判对象 。李鸿章认为 , 中国的力量无法和西方列强抗衡 , 因此中国急需要发展自己 , 而发展自己需要和平的环境和时间 , 因此他的外交方针是“外须和戎 , 内须变法” 。不过 , 一味的软弱 , 必定助长列强侵略的野心 , 这也是李鸿章逐渐变为“误国者”的原因之一 。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屈辱外交

文章插图
70年代 , 李鸿章就开始频繁在外交上活动 。1874年 , 日本出兵侵台 , 李鸿章居然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 , 任由日本军队进攻 。之后 , 在英国的调节下 , 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台事条约》 , 清朝向日本赔款 , 并且实际上放弃了清朝对琉球的宗主权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云南事件”的教案 , 李鸿章建议让郭嵩焘出使英国赔罪 , 郭嵩焘成为了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 。在后来签订的《烟台条约》中 , 英国获取了进入西藏的特权 。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屈辱外交

文章插图
李鸿章外交上的名声败坏是从80年代开始 。当时 , 他主张放弃新疆 , 使得全国有识之士反感他 。1883年 , 中法战争开始 , 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 , 水师又未练成 , 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 。后来 , 在冯子材和黑旗军的带领下 , 获得了中法战争的胜利 。然而李鸿章认为应该适可而止 , 和法国签订了《越南条约》《中法新约》 , 从此法国战争目的达到了 , “法国不胜而胜 , 吾国不败而败” 。当时左宗棠对李鸿章破口大骂“对于大清 , 十个法国将军都还不如一个李鸿章能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 , 将落个千古骂名” 。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屈辱外交

文章插图
李鸿章因为是外加大臣 , 他多次出访外国 , 并且清朝的中兴有很大的贡献 , 于是自称为“东方俾斯麦” 。然而 , 他根本没有俾斯麦的能力 , 也没有俾斯麦舍己为国的思想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 , 他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政策 , 企图让西方列强来制衡日本 , 但是却失败了 。1895年 , 甲午战争失败 , 日本点名要求李鸿章去谈判 , 就是看中了李鸿章软弱无能的一面 。后来 , 他签订了《马关条约》 。李鸿章虽然发誓以后再也不会登上日本土地 , 但是这也无法改变他签订了卖国条约的事实 。之后 , 李鸿章的“以夷制夷”演变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901年 ,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