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称帝 荀彧忠于汉室不投靠刘备( 二 )


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转而继续追击吕布 。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投奔刘备去了,曹操乘胜平定兖州 。而荀彧的这段话,也几乎成为曹操之后所有军事行动的根本策略,奠定了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的基础 。

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称帝 荀彧忠于汉室不投靠刘备

文章插图
第二,助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曹操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而袁绍占据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尤其是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综合来看,袁绍势力比曹操强大很多 。
所以,当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时,曹操手下的众多谋臣都认为不可战,但是荀彧认为,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 。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荀彧的分析,坚定了曹操与袁绍决战的信心,于是亲率大军与袁绍在官渡隔河对峙 。双方对峙了三个月之后,曹操的军粮消耗殆尽,于是准备退军 。留守许昌的荀彧知道后,立刻给曹操写信,说这个时候谁先撤退谁吃亏,绝对不能撤,必须咬牙挺住 。
而且荀彧还针对袁绍作出了具体分析,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 。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
接下来,果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审配将他们逮捕,许攸怒而背叛袁绍,投奔曹操,颜良文丑临阵被杀,田丰因进谏被袁绍杀害,和荀彧的预言几乎一模一样,简直和开了天眼差不多,荀彧的分析能力恐怖如斯 。
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称帝 荀彧忠于汉室不投靠刘备

文章插图
第三,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董卓专政的时候,曾将汉献帝从长安挟持到了洛阳,后来在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从长安又返回了洛阳 。这样,就距离曹操所在的许昌很近了,大约只有三百里地,急行军的话,两三天就能赶到了 。
这样,要不要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来,就成了曹操内部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大多数人表示反对,一是因为杨奉他们的兵力不弱,来了之后不好控制,二是因为如果汉献帝来了,那么就要接受皇帝的诏令,行事诸多不便,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戴了副枷锁?
但是,荀彧劝说曹操,
“昔汉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 。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 。”
曹操最后听取了荀彧的意见,亲自带兵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从此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各路诸侯,各方势力,从战略上取得了优势,这也是他最终能够统一北方的重要基础 。
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称帝 荀彧忠于汉室不投靠刘备

文章插图
虽然荀彧的功劳很大,曹操也很器重他,但荀彧和曹操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不同的 。曹操是想要做皇帝的人,而荀彧始终是想恢复汉室江山 。最开始的时候,两人能够达成一致,因为曹操要做皇帝,就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而荀彧要依靠曹操恢复汉室江山,也必须帮助曹操强大起来,才能有能力拨乱反正 。
然而,当曹操的势力真正强大起来之后,两人就出现了分歧 。曹操开始积极为篡位做准备,许田围猎一事,就是最好的证明,荀彧则力图拖缓这一进程 。
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封九锡,这就是要篡位的预兆了,因为九锡之礼并不是普通臣子所能得到的,当年董卓权势滔天,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也不敢请加封九锡 。在此之前,汉朝加封九锡的只有一个,就是王莽 。而从以后的历史来看,凡是加封九锡的,基本也都篡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