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男女( 二 )


十四岁的女子称“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 。十五岁的女子称“及笄之年”,也称“既笄”、“笄年” 。这个年龄的古代女子就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礼记·内则》有记载 。
“笄”是束发所用的簪子,形容古代女子到了该出嫁、结婚的年龄 。女子十六岁时称“碧玉年华”,也称“破瓜年华”、“碧玉年”、“破瓜之年”,因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年纪 。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男女

文章插图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作解为十六岁,一般用于女子 。而“碧玉”一词被古人用于诗词之中,用以描写二八妙龄女子的清新美好 。十八岁的女子称“二九”,虽然“二九”男女皆可以使用,但在古代诗文中一般多用于女子 。
二十岁的女子代称为“桃李年华”,桃李二字比喻人青春年少 。这个年岁的女子也称“待年”,指古代女子已经成年,等待婚嫁,“待年”便成为适龄女子待嫁年岁的表示 。
二十四岁的女子代称为“花信年华”,花信表示花期,处于开花时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摽梅之年”,是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
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男女

文章插图
年龄大,还未婚嫁的女子被称为“怨女”,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指的就是未婚的大龄男女青年,三十岁的女子称为“半老徐娘”,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也是形容女子风姿绰约的称谓 。
此时间段男子称谓:
古代处于十三岁至十五岁的男孩称“舞勺之年”,这个时期的孩童开始学习文舞,舞勺则文舞也,“文舞”是古代宫廷的雅乐舞蹈,因其是为了歌颂古代帝王以文德治天下,以标榜当朝统治者的文德和授命于天,故称为文舞 。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男女

文章插图
《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
十五岁被称为“志学之年”,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便将十五岁称为“志学之年”,为志力、志向、志气于学习,表示到了专心求学的年龄 。
在清朝前,汉族男孩到十五岁时也到了开始束发,将以前类如羊角的两个发髻解散,将头发束起来扎为一个髻,盘于头顶,表示从儿童到了成童,在十五岁到二十岁加冠前的年岁也称“成童之年”,束发表示到了青少年 。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男女

文章插图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
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的男子称为“舞象之年”,“舞象”也是“成童”的代名词,这时开始学各种技艺,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也表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男子可以上战场打仗了 。
《礼记曲礼》 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 。...“(男子)二十曰弱,冠 。”
表示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时行冠礼,如:秦始皇是在二十二岁时举行的加冠礼(可能是秦国特有年龄规定,或是被推迟),二十岁的男子也称“弱冠”,表示已经成人,但还比较年少,还未到壮年,故而称“弱冠” 。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男女

文章插图
“冠礼”在古代是特别重要的礼仪,其过程也非常慎重和讲究,还是孩童的男子正式成人,可以带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担负起该有的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冠礼只能用于男子,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清末 。
古人三十岁之后的年龄称谓:
《论语》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古人三十岁时称“而立”,也称为“立年”、“始立”等,指年至三十,应学有成就,有自己的学术体系,威望,表示三十岁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现今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男女

文章插图
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也称“强壮之年”,表示到了这个年龄的人遇到事情能做到明辨不疑,没有什么顾虑、疑惑,对自己要不迷惑、不糊涂,也到了没有选择及后退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