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是鬼故事 桃花源记中诡异的地方( 二 )


桃花源记是鬼故事 桃花源记中诡异的地方

文章插图
既然如此,针对鬼故事的说法,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说说桃花林是否是邪祟之物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用桃辟邪的说法 。
《礼记 檀弓》里记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
意思就是国君参加臣子丧事,要让巫拿着桃枝,祝拿着苕帚,卫士执戈保护着,这是厌恶死人的不祥之气 。
而在其他文献记载中,桃花则更多是作为 生命 爱情 希望 等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题都城南庄》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
——《山海经》
而陶渊明也曾在《读山海经其九》里写道: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赞美夸父的大无畏精神 。
其次是阡陌二字 。
阡陌在大部分时候都被解释为田间小路,虽然单独说阡这个字有通往坟墓道路的意思,但当阡与陌同时出现时,反倒就没有了 。
接下来再说,渔人穿越洞窟是否真的是进了古墓 。
其实魏晋前后的很多游仙文学中,凡人误入洞窟穿越到仙境是非常常见的桥段,甚至可以说是标配了 。
例如《列仙传》里描写一个名叫邗子的人,追着小狗误入山洞,走了十多天,几百里路,最后进入仙境,还跟神仙做了朋友 。
《幽明录》中有个故事,一个男人被妻子推下深渊,同样是通过洞穴走到了仙境
而在陶渊明撰写的《搜神后记》中,误入洞穴发现仙境的故事可不止一个,比如说还有下面这篇
荥阳人,姓何,忘其名,有名闻士也 。荆州辟为别驾,不就,隐遁养志 。常至田舍,人收获在场上 。忽有一人,长丈余,萧疏单衣,角巾,来诣之 。翩翩举其两手,并舞而来,语何云:“君曾见 韶舞 不?此是 韶舞。”且舞且去 。何寻逐,径向一山,山有穴,才容一人 。其人即入穴,何亦随之入 。初甚急,前辄闲旷,便失人,见有良田数十顷 。何遂垦作,以为世业 。子孙至今赖之 。
主人公有一天遇见一个人,身高一丈,穿着单薄,头戴角巾,一言不合就跳起舞来,边跳边跑 。何某好奇,在其后追逐,随后便进了一座山洞里,勉强能容一人通过 。
起初很狭窄,再往前走就变得平坦开阔起来,跳舞的人虽然没找到,但是却发现了良田几十顷 。后来何某带着老婆孩子,在此耕作生活,直到现在后世子孙还在那里 。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桃花源记得前传,这是搜神后记卷一第四篇故事,而有趣的是,其后第五篇故事,开头第一句便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桃花源记是鬼故事 桃花源记中诡异的地方

文章插图
接下来再说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既然600年没有对外交流,为什么他们的衣着打扮还跟外面的人一致呢?
这可能就是翻译上的问题了,悉如外人可以理解为跟村外的人一致,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解释 。
陶渊明曾为《桃花源记》写过一首《桃花源诗》,两者同属于桃花宇宙,内容可互相参照 。
诗中有这样一句: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
意思就是:祭祀仍遵循古法,衣服也没有新的款式,跟古人一样 。
所以,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可能指的就是穿衣风格如同世外之人一般,在东晋朝内并不常见 。
文章末尾为什么出现刘子骥前面有说过,桃花源记最早出现于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卷一第五篇 。
而我们后来语文书中读到的桃花源记,则摘选自,陶渊明集 。
这两个版本内容大致相同,只有两处较为明显的改动 。
第一:搜神后记里,其实提到了渔人和太守的名字,前者叫黄道真,后者叫刘歆 。太守按照渔人的标记,没有找到桃花源后,这个故事也就结束了 。
桃花源记是鬼故事 桃花源记中诡异的地方

文章插图
第二:陶渊明集,太守和渔人的名字被删除后,文章末尾又多加了一句,南阳刘子骥,巴拉巴拉,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
桃花源记是鬼故事 桃花源记中诡异的地方

文章插图
民国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做过研究,这两个版本都是出自于陶渊明之手,只不过前者属于未完成之作品,待陶渊明晚年后又将其进行了修改,才形成了现在语文书中所看见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