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作用( 二 )


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
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 。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作用】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
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 。不过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
处暑:“处,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
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
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
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由秋季过渡到冬季的节气,开始有霜冻的现象出现 。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田间的操作也随之结束,作物在收割后进行贮藏 。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地呈现初冬的景象,但还没到大雪纷飞的时节 。
大雪:“大者,盛也 。至此而雪盛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天气较冷,不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围也更广 。
冬至:与夏至相反,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数九” 。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
小寒: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大部分地区开始天寒地冻,但还没有到达寒冷的极点 。
大寒: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加剧 。
三、文学中的二十四节气面对一年当中往复更替的二十四节气,敏感的古人对这一感受显得尤为深刻 。他们将节气作为创作元素,融入到诗文当中,使作品生动鲜活,更富有生活气息,易与观者产生共鸣 。
不同情景、不同地点、不同境遇结合不同节气,表达出文人内心不同的感受 。
装载了不同的情感,或是物是人非之愁,或是豪情壮志之悲,或是回忆昔日旧情之喜,或是抒发相思离别之苦,将个人心底细腻的情感全部寄托于节气当中,创造出另一种韵味 。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节气之点滴,亦可体会古人对于节气意识之感受 。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作用

文章插图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作用

文章插图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作用

文章插图
   
图五、皇帝祭月朝服
诗圣杜甫在其《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便借用节气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此诗描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
正值白露节气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衬托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浓烈、深沉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是对景色的描写,也点明了时令,因景生情,景中寓情,将深切的思念化为动人的形象,一虚一实,相得益彰 。
诗中以“白露”与“明月”为一联,语虽平质,但是利用语序的变化,产生出不同的韵味 。
图6 皇帝祀天朝服
在杜甫的另一首《立春》诗中,还提到了有关立春的节气民俗: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
首联中“春日”指代的便是立春节气 。“春盘”是一种古代风俗,即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 。唐朝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 。
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与当下漂泊异乡、萍踪难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春水一般,滚滚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