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国产传感器坎坷历程 传感器生产厂商( 二 )


而消费电子主力——手机自2016年以来,销量一直震荡着下滑:

45年国产传感器坎坷历程 传感器生产厂商

文章插图
(全球智能手机2009-2021销量趋势 图源:同花顺财经)
二是因为,其在汽车电子之中,地位“举足轻重”:
新能源汽车想要实现自动驾驶系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感知层信息采集的过程,而自动驾驶感知系统会用到各种传感器,包括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红外夜视,以及用于定位和导航的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IMU(惯性测量单元) 。
于是传感器在自动驾驶领域,势头正猛:根据Yole数据,预计2020-2025年,摄像头模组将从35亿美元增长至81亿美元,CAGR为18%;毫米波雷达将从38亿美元增长至91亿美元,CAGR为19%;激光雷达将从4千万美元增长至17亿美元,CAGR为113% 。
下游需求如此火爆,而若把目光转到市场格局上却发现,国产化进程却较为缓慢:数据显示,国内智能传感器国产化率从2016年的13%增长至2020年的31%,也就是说,大部分市场仍被国际巨头占据 。
据头豹研究院分析,我国传感器行业正处于“散、小、低、弱、缺芯”的现状,大约60%的敏感元件和传感器仍依赖进口,中高端传感器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存在较大短板 。
那么,为何会造成“散、小、低、弱、缺芯”的尴尬局面?“较大短板”要如何补齐?
传奇故事还在酝酿,国产传感器正处于爆发前期
从以上列举的种种案例来看,渺小的人类要想感知宇宙的一切,传感器必不可缺
于是,在1978年全国焕然一新之时,中国便踏上了感知世界的征程 。与光伏行业不同,中国光伏行业从摸索到成熟,仅仅用了20年;而传感器历经诞生、初步探索、快速发展阶段,花了整整45年,还没能站在成熟时代的门口 。
这也就意味着,传奇故事还在酝酿之中,现如今能讲的,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
21世纪以前,国内的研究院与企业,大多都在摸清传感器的玩法,产品、标准一手抓:
一边给出产品的样貌:1990年,第一款实用的智能传感器(混合集成技术)问世;一边初步建立智能传感器系统标准体系架构:1999年,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牵头起草智能传感器研究 。
而在2000-2010年间,传感器基于上游技术的突破,迎来质变时刻:先是2000年,MEMS技术大规模使用推动硬件的落地;再是2006年,华工科技成功研制中国首个激光器芯片——传感器的灵魂部件,自此,物联网的市场,被逐渐撬开 。
随后,便是“政策+下游+技术”三轮驱动 。
政策层面,最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月工信部发布《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
该规划直言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弊病:整体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匮乏和创新能力不足 。为改善该局面,flag必不可少:到2023年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2.1万亿元,力争15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 。
同时,也给出了产品与市场端的发展重点,其中便有传感类元器件的身影 。
产品端重点发展电路类元器件、连接类元器件、机电类元器件、传感类元器件、功能材料类元件和光通信器件;
市场端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市场(手机和可穿戴、无人机、VR/AR设备、环境监测设备)、5G、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自动化设备、高端装备制造市场 。
于是,在2022年末,国内传感器交出以下答卷: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7-2022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814.1亿元增长至约121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1%,预计到2023年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308.3亿元 。
45年国产传感器坎坷历程 传感器生产厂商

文章插图
而在另一统计口径下,与全球增速相比,中国市场略输一筹:据头豹研究院预计,中国智能传感器的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772.2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1,057.6亿元,CAGR为8.2%,全球CAGR为10%;预计2026年将增长至1,610,9亿元,CAGR为8.8%,全球CAGR为11.5% 。
45年国产传感器坎坷历程 传感器生产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