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MAGIC4至臻版参数配置详情 荣耀MAGIC4至臻版值得买吗( 四 )


视频录制方面,荣耀 Magic 4 至臻版还支持录中美拍、一录多得等功能,还首发了 4K 60fps 10bit-log 电影模式,时间原因 , 这里就不体验了 。
第二部分:外观设计作为荣耀 Magic4 系列的旗舰机型 , Magic4 至臻版采用了相当大胆、激进的设计,首先就是那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后置影像模组 。
这个被称之为“缪斯之眼”的巨大影像模组,采用了不规则的八边形设计,最中间的潜望镜周围,还有略微高亮的回圆设计,整个影像模组,更是凸起于机身 。
在机身线条上,荣耀 Magic4 至臻版的设计也很大胆,比如影像模组的上下两侧 , 就有一个明显的渐进高度坡,一方面缓冲了凸起的镜头后盖,另一方面也让整个机身看起来复杂和高端 。
在这陶瓷机身凸起的区域,荣耀还加入了拉丝工艺,让手机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质感,中间拉丝部分比较丝滑、而两侧的高光陶瓷区域则有明显的阻尼感 。
在机身后壳的两侧,还有两排密麻的竖条纹理线,进一步丰富了手机的观感 。
在机身材质上,Magic4 至臻版采用了纳米微晶陶瓷,正面屏幕则覆盖超曲纳米微晶面板,强度和耐磨性更佳,毕竟都叫“至臻”了 , 就现在的制造工艺来讲,陶瓷是最适合的选择了 。
配色方面,Magic4 至臻版提供了黑白两款 。
除了巨大的影像模组和极具辨识度的设计之外,让人无法忽视的,还有高达 242g 的机身重量,以及 9mm 的机身厚度 。
用高情商的语言来描述荣耀 Magic 4 至臻版的重量和握持手感 —— 拿起来就会觉得很贵 。
不过,242g 的机身重量,对女性用户来说并不友好 。
配件方面,荣耀 Magic 4 至臻版提供了 100W 的 A 口快充头(没用 C 口有点可惜)、6A 的数据线,以及 C 口的有线耳机,并且均采用了纯黑色设计 。
附送的手机壳质感也相当出众,两侧采用了素皮工艺,中间则是亲肤材质,手感很好,并且,这个手机壳一点也不重 , 套在手机上使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手机已经很重了) 。
第三部分:屏幕回到正面,荣耀 Magic 4 至臻版采用了四曲屏设计,两侧弧度曲率比较大,但弧度的区域很小 , 两边曲屏属于紧凑型设计 。
这块屏幕来自京东方,屏幕素质方面,包括 6.81 英寸、对比度 5000000:1 , 峰值最大亮度 1000nit , 屏幕分辨率为 1312×2848,PPI 460,还支持 10.7 亿色彩、100% DCI-P3、HDR10+等等 。
这也是一块挑不出毛病的好屏幕 。
屏幕上下两侧 , 采用了微曲设计,肉眼来看,“上巴”和下巴基本等窄 。
这块屏幕,还在业界首次实现了 LTPO 屏幕 + 1920Hz 高频 PWM 调光 。
PWM 调光,即通过控制模组背光灯亮、灭交替时间调节亮度,“频闪”由此而诞生 。虽然这些“频闪”无法用肉眼察觉,但人眼是存在视觉暂留效应的,PWM 调光频率越低(即亮、灭交替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引起人眼疲劳,同样 , 屏幕亮度越低,低频 PWM 调光看起来就越难受 。
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即用高频 PWM 调光 。
长久以来,高频 PWM 调光一直都是荣耀手机的优势 。相较于类 DC 调光,高频 PWM 调光在低亮时无需担心偏色以及亮度不均匀等问题 。
荣耀 Magic 4 系列全系标配了 1920Hz 高频 PWM 调光,其有效降低 90nit 以下低亮度显示场景的显示闪烁度 。就实际体验来说 , 荣耀 Magic 4 系列屏幕给人的第一观感就是舒服,即便是在一些昏暗场景下使用,荣耀 Magic 4 系列屏幕也不会让人眼觉得很累 。
和友商的产品(低频 PWM 调光)对比,就能明显感受到,友商手机的闪烁更加明显
当然,并不是说荣耀 Magic 4 系列的屏幕是 100% 护眼的,只是减少了用眼压力,要想完全护眼,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
荣耀 Magic4 系列同样支持 LTPO , 可智能调节 1-120Hz 中的最优动态屏幕刷新率,进一步保证流畅体验,同时降低功耗 。
我们选择了几个场景,比如在阅读场景,翻页时为 90Hz,随后立马 10Hz,页面静止不动几十秒后,帧率会降至 1Hz 。
(阅读场景下,翻页时 90Hz)
(静止后最低变为 1Hz)
(短信场景下 , 滑动时为 120Hz,静止后变为 60)
(微博场景下,滑动时为 90hz)
(页面静止后,里面变为 60Hz)
(在支持 120Hz 的游戏中,屏幕就会运行在满血的 120Hz)
第四部分:性能体验性能部分,荣耀 Magic4 至臻版搭载了骁龙 8Gen1,UFS3.1+LPDDR5 , 拥有 GPU Turbo X、LINK Turbo X、OS Turbo X 三大技术加持 。内置的独立显示芯片还可以在游戏中实现“插帧”,散热部分,采用了第三代石墨烯 + VC 液冷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