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碗酒,来年甜日头”,双浦这碗甜米酒,醉在新年的期盼里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方力 通讯员 方琳嬿
年关越来越近 。 杭州西湖区双浦镇有句土话 , 冬至一碗酒 , 来年甜日头 。
这碗甜酒指的是甜米酒 。 此时酿一缸米酒 , 春节前后出坛 , 正是亲友欢聚的时候 。 喝上一碗甘醇香浓的米酒 , 醉在暖暖的情谊里 , 其乐融融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
文章插图
董阿友是双浦镇小叔房村人 , 是本地有名的酿酒师傅 , 也是唯一还在使用传统灶器制酒的人 。 这门做酒的手艺 , 董师傅自豪地说 , 可是爷爷辈那会传下来的 。
年轻时的董师傅在村里酱油厂做过工 , 后来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 “做酒”的需求越来越多 , 于是从90年代开始 , 他从酱油厂出来 , 靠着从爷爷和父亲那传承来的手艺 , 当起了酿酒师傅 , 至今快30年了 。
董师傅每年酿三季酒 , 春秋两季酿芦稷烧 , 冬至以后开始做米酒 。
“大家都知道双浦的芦稷土烧味道好 , 其实我们的米酒更醇厚 。 只不过米酒用的是口粮 , 老底子的人哪喝得上啊 , 只能喝芦稷土烧 。 ”董师傅讲起了双浦冬至烧米酒的来由 。
上世纪60年代 , 农民有句口头禅“看看一大畈 , 收收一箩筐” 。 董师傅说 , 那时候分到每个成年人的口粮 , 一天只有7两大米吃 , 那是靠体力干活的年代 , 这点米哪吃得饱 , 更别想用粮食酿酒了 。 终于到了70年代末 , 粮食一年种两季 , 每亩地一年的总产量突破了1000公斤 , 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 。
文章插图
丰衣足食后 , 农民开始用余粮酿酒喝 , 冬至做米酒的习俗才慢慢兴盛起来 。
一个柴火灶 , 一副木蒸桶 , 一个带着皮管的冷凝锅 , 就是董师傅的主要设备了 。 为什么坚持用传统木蒸桶酿酒 , 董师傅认真地说:“老底子的办法 , 出酒率高 , 节约粮食啊!”
虽然粮食富余了 , 但是“浪费粮食要遭天打的”是董师傅一直挂在嘴上的话 。
董师傅指着自己家一个闲置的不锈钢蒸锅说 , 现在大部分酿酒师傅为了节省人工 , 用的都是这种容量更大的不锈钢蒸桶 。 这个我也有 , 但是不好用 , 桶太大 , 一次性蒸太多 , 火候就不好掌控 。 传统木桶和不锈钢桶的区别就好比一个是小锅精煮 , 一个则是大锅饭 。 因为用木桶蒸得透 , 出酒率自然更高 , 口感风味也更佳 。
文章插图
米酒其实是“一酒三吃” 。 董师傅介绍 , 做米酒分为浸、蒸、焖、凉、摊、拌、藏七步 。 糯米蒸好后 , 放凉撒入酒曲拌匀 , 再装进酒缸里压实 , 室温发酵 。 大约20天后 , 就可以喝到甜米酒啦 。
米酒喝完以后 , 里面的酒糟也变“辣”了 , 这个时候可以用酒糟酿烧酒 , 最后剩下的酒糟还可以做酒糟馒头 。 “一酒三吃”不会浪费一粒粮食 。
米酒 , 承载着双浦人“吨粮田”的幸福记忆 , 酿出了幸福甜美的生活 。
【“冬至一碗酒,来年甜日头”,双浦这碗甜米酒,醉在新年的期盼里】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 ,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 , 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小寒养生宜温补防寒,调养免疫力
- 新年聚会,这3荤1素4道菜少不了,寓意:吉祥如意,来年好兆头
- 俗话说冬至进补,来年就能打老虎,汤白滋补一锅不够
- 庭院|我国“最甜”水果,比桔子甜10倍,庭院种3棵,来年拖拉机拉不完
- 开运|新年要吃元宝馒头,做法很简单,寓意招财开运,来年财源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