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师到“水果猎人”他在百度做科普( 二 )


“知识固然重要 , 但平台也非常重要 , 好的平台可以如虎添翼 。 如果知识没有放对地方 , 可能它的影响力、传播力就会大打折扣 。 我觉得百度是一块科普的沃土 , 很多人像我一样 , 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是百度 。 ”
也因为这则“住酒店不能带山竹”的视频 , 让百度注意到了杨晓洋 。
跟百度接触之后 , 杨晓洋发现 , 哪怕非常普通的水果 , 比如一个橙子 , 如果能把“脐橙为什么有一个肚脐眼”这样基本的知识点讲好了 , 对用户来说就是很有收获的 。 同时 , 借助百度搜索大数据 , 他可以了解到用户对植物和水果的好奇点有哪些 , 这也激发了杨晓洋更多的创作灵感 。
转变:国内水果的探寻之旅
之前 , 杨晓洋跑遍世界各地寻找水果 。 在世界上跑了一圈的杨晓洋发现 , 很多人其实对于中国的水果完全不了解 , 包括他自己也是 , 出了国之后才发现到国外想找颗桃子、杏、龙眼、杨梅等水果都非常难 , 而在中国这些水果都很常见 。
遇上今年的疫情 , 杨晓洋将寻找水果的重心放到了国内 。
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水果的丰富和美好 , 是杨晓洋一直想做的事 。 一次他和百度的工作人员聊到了中国水果 , 聊天中产生了拍摄中国水果认知之旅纪录片的想法 。 双方当时一拍即合 , 从选题到定框架 , 写脚本 , 调动资源开始实施 。
拍摄《水果猎人杨晓洋》的过程中 , 杨晓洋意识到 , 通过文字表达和通过镜头表达完全是两码事 。 有时候脑子里面勾勒的画面非常简单 , 但真正拍摄的时候却非常难 。 果子是有果期的 , 定好想要拍摄的水果 , 如果错过果期 , 再想拍摄时果子都已成熟掉落 。
10月份 , 百度百家号和芒果娱乐打造的专门以杨晓洋名字命名的微综艺纪录片——《水果猎人杨晓洋》正式上线播出 , 杨晓洋穿越整个中国 , 到吉林长白山、湖南怀化、中缅边境的云南芒市探寻水果 。 这趟国内探寻水果之旅给杨晓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在新西兰、英国吃一种叫做Kiwiberry的水果 , 中文翻译过来就是奇异莓 , 价格不便宜 。 但在长白山 , 市场、路边都在卖 , 当地人叫它软枣子 。 乍一听起来 , 软枣子和奇异莓觉得关系特别远 , 其实是一类水果 。
在长白山路边 , 售卖的软枣猕猴桃 , 有红心的 , 有绿心的好多品种 。 杨晓洋买了8个品种 , 价格只有几块钱一斤 , 这么便宜的价格就吃到了好几个品种 , 让他非常兴奋 。 在国外 , 为了尝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水果 , 杨晓洋常常要花几万元的差旅费 , 还要雇向导和团队过去 。
“有些在国外很贵的水果 , 在我们中国非常便宜 。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 , 这些国外的水果是从中国引进过去的 , 比如说Kiwiberry(奇异莓)、Kiwifruit(奇异果) , 其实它们的老家就是中国 , 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 在中国 , 非常朴素、平价就能买到的东西 , 到了国外就变成了非常高级的水果 , 这时杨晓洋意识到 , 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 。
于是 , 在《水果猎人杨晓洋》中 , 杨晓洋选取了猕猴桃、五味子、酸木瓜、八月瓜等这些原产于中国的水果 , 通过水果科普刷新中国同胞对身边水果的认知:猕猴桃原产自中国 , 比奇异果差是偏见 , 外国的月亮未必圆 。
在杨晓洋看来 , 别的国家舀了一瓢水回去精心研究发展成了产业 , 而中国守着一条大河 , 超越只是时间的问题 。 让中国同胞意识到中国水果的丰富和美好 , 相信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民族自信 。
“希望有更多水果能通过我的科普出现在大家的果盘里 , 也希望咱们国家能有更多水果走出国门 。 ”上架一个月 , 《水果猎人杨晓洋》全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1500万 。 如今 , 第二季正在筹划中 。
前行:筑成水果科普的“有机森林”
“科普就像在一片荒凉的沙漠上播撒种子 , 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树长出来 , 后来形成一片有机的森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