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为何要投水自尽?溥仪说是被债主逼的,陈寅恪则称另有原因

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北平颐和园昆明湖自沉而死,终年50岁。
王国维被打捞出来之后,人们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写给儿子的遗书,遗书前几句是这样写的:
王国维为何要投水自尽?溥仪说是被债主逼的,陈寅恪则称另有原因】“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意思是说:我也就活了整整半个世纪了,该做的、能做的,都做的差不多了。若论这辈子还有什么遗憾?大概就只差一死。最近些年,世道变了又变,各种流言蜚语向我袭来,想必,我已无法承受此等侮辱,还是一死罢了。
简单的十六个字,将王国维的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点名了王国维自杀的死因——义无再辱。
王国维究竟遭受了怎样的“辱”,才使得他狠下心来“只欠一死”呢?
王国维的第一“辱”来自亲家罗震玉
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对这位最后的“南书房行走”的死因做出如下解释:
王国维与罗震玉本是儿女亲家,王国维的大儿子娶了罗震玉的女儿。加之,王国维与罗震玉都在研究国学,且都去过日本留学,二人关系匪浅。
罗震玉与王国维
据说,王国维未出名时,写了好几本书,都被冠以罗震玉的名字发表。要知道,那些书可都是王国维多年研究的成果,就这么被罗震玉拿走,王国维心中定然不舍。
后来,王国维和罗震玉合伙做生意,生意赔本,王国维欠了罗震玉一大笔钱。王国维之所以会让罗震玉白白占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大抵是因为王欠了罗很多钱,加上儿女亲家的关系,此时互相退让一步,不曾爆发。
1926年,王国维的儿子去世,尸骨未寒之际,罗震玉竟然将女儿叫回娘家,并且令她不许再回王家半步。
根据传统观念,丈夫死了,女方就应该为夫守节。如今儿子尸骨未寒,儿媳妇却被召回娘家?罗震玉分明就没把王国维放在眼里!这等羞辱,王国维咽不下这口气。
王国维的第二“辱”来自南方北伐军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逊帝溥仪逐出紫禁城。
在这一年前,王国维在朋友的引荐下,成为溥仪身边的“南书房行走”,相当于前清大学士,可以获准去查阅紫禁城的藏书。这对于钟情国学的王国维来说,无疑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差事。
站在王国维个人立场上,他不想丢掉这份工作。
因此,他被北伐军认为是铁杆儿保皇派。既然保皇派,那就是“北伐”的绊脚石,那就不必手下留情了。同样是文人、绊脚石,湖南著名学者叶德辉被杀、浙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被抄家。
兔死狐悲,王国维非常害怕北伐军“伐”到北平,到时候还不知道怎么收拾他这个“保皇派”。
1927年6月1日,北伐军攻占郑州。占领郑州当天,《世界日报》刊出一篇文章,题目为《戏拟党军到北京后被捕的人物》,王国维的名字赫然在列。当这份报纸摆在王国维面前时,学生和同事们纷纷替他出主意,为他寻找“生路”。
越是如此,王国维越是感觉惶惶不可终日。一整天,王国维都在念叨:
“我总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
一个文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明明知道世上已无存身处,还苟且偷生地活着。自北京政变之后,北京已经没有遗老(王国维脑袋后面拖着辫子)存身之处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等着被羞辱,要么剪掉辫子。
就如同300年前满清入关时一样,没有回旋的余地。
王国维坚决维护脑袋后面那条辫子,又不想被羞辱,那么,留给他的活路已不多。
王国维的第三“辱”来自国学式微
王国维死后,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除了以上两种原因之外,还有殉清说、惊惧说、谏阻说、逼债说等等。
王国维的好友陈寅恪,却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陈寅恪认为,将王国维的死,归因于逼债、殉清、惊惧等等理由,极大地贬低了王国维的思想境界。陈寅恪给出的理由是:文化,在给王国维的挽联里,陈如是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