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两万多的电动车,到底谁赚了便宜?


思考:两万多的电动车,到底谁赚了便宜?文章插图
入门级乘用车市场因为长安新能源的切入 , 竞争进入到第一时期的白热化阶段 。
谁才是3万级电动车市场的王 , 关键看谁能顶得住赔钱 , 从生产制造角度分析 , 企业固定成本有制约的情况下 , 3万多的电动车考量的一定是企业生产层面的整合力量 。
整合的越好 , 赔得越少 。
就拿宏光MINI与奔奔E-star这两款车来说 , 从定价上来说 , 直接切入了3万以内乘用车市场 , 从定价上来说已经击穿行业底线 。
思考:两万多的电动车,到底谁赚了便宜?文章插图
两万多的电动车赚不赚钱 , 厂家的说法 , 卖一台赔一台 。
虽然我从不信这种鬼话 , 但不赚钱是真的 , 从生产角度上来说 , 诸多企业无法绕开电池成本 , 即便企业再压缩容量 , 但基本的续航表现需要保证 , 就拿宏光MINI来说 , 低配车型虽然只有10多度电容量 , 但电池成本没有个万把块是下不来的 。
再加上玻璃、轮胎、大灯、座椅等这些采购而来的部件 , 其实一台车的成本真的不能算低了 , 最关键的是 , 税也得缴啊 。
从基地拉到经销商又是一笔费用 , 整体算下来 , 一整套产业链都在陪自己玩儿 , 毛钱不赚 。
思考:两万多的电动车,到底谁赚了便宜?文章插图
那么两万多的电动车 , 很显然就是消费者赚了便宜 , 这事儿不难理解 , 厂家真的卖给你一个他没有赚钱的车 , 不管买不买对于消费者都是一种好事儿 , 原因很简单 , 只要这一市场出现 , 就会有竞争者 。
这不 , 长安新能源就来了 , 也是这个价格 , 续航更长 , 尺寸更大 , 用料更足 。
之所以还有企业进来 , 是因为市场空间还有很大 。
虽然这是一个喜欢大车的市场 , 但仍然不能忽视的是小车市场依然存在 , 而且随着用车理念的不断成熟 , 电动化的不断冲击以及城市拥堵程度短期内得不到缓解 , 消费必然会向轻松度倾斜 。
思考:两万多的电动车,到底谁赚了便宜?文章插图
小尺寸车型有着天然的灵活性优势 , 拥堵市区穿梭必然是优势 , 停车、掉头都会大大增强便利性 。
而小车其实与新能源是最好的配比 , 北汽徐和谊曾经表示电池"浪费问题" , 一个观点就是叠加电池容量将会降低能源利用率 , 更多的电量将会用来拖动较重的车身 , 显然这也有悖于新能源节能的初衷 。
那么很显然 , 小车配大容量电池 , 才是最好的搭档 。
其实这种车 , 在我看来被称之为中国版K-car , 日本K-car优势在于小车大空间 , 泛用性极强 , 而中国版K-car应该是电动化时代催生出来的产物 , 有着小车大电池 , 能够推动入门出行市场的发展 。
【思考:两万多的电动车,到底谁赚了便宜?】这种小车的优势有很多 , 一个关键点是价格低廉 , 能够解决基础出行问题 , 相比于过去的摩托车、电动三轮时代 , 保证代步出行的舒适度以及安全性 。
思考:两万多的电动车,到底谁赚了便宜?文章插图
不应只揪住价格不放 , 毕竟从价格上来说 , 两万多三万多的产品有着很明显的成本制约 , 但的确也有着很多人需要这些车型来提升基础出行体验 。
的确 , 这些车型安全性不够高 , 但我们应该能读懂背后行业需要的产业 , 就像日本K-car一样 , 他们是环境的产物 , 那么宏光MINI与奔奔E-star同样也是环境的产物 。
过去 , 中国乘用车市场没有进入到新能源发展迭代期 , 小尺寸车型并不具备吸引力 , 但现在新能源时代到来 , 很显然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 小车时代也会绽放自己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