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守望|方掬芬:我愿奉献一生的地方


永恒的守望|方掬芬:我愿奉献一生的地方
文章插图
方掬芬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批由延安青年剧院来的“老”同志和东北解放战争中参加文工团的同志一起在北京正式组成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北文工团的同志中间还有一个少年队,是由一群“娃娃兵”组成的。后来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骨干。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当时直属团中央,除上述提到的人员来源之外,剧院还到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吸收了大批艺术家、艺术青年。我当时是一名大学生,1949年7月26日由华东团工委分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我们到达后的艰巨任务之一就是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之后,剧院把我们分成了两个队,一队到江西、陕西、河北等地的老区演出;另一队被称为“青年文化列车”,沿铁路线到各地演出、服务。我们每到一处,除了演出还要深入生活,到工地、工厂、学校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到职工家、劳模家访问,搜集他们的事迹,创作新节目。我们还向沿途的民间艺人学习,请他们为我们讲课,到了河南就学坠子,到了湖南就学花鼓戏,到了湖北就学汉剧……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了。1月,我们“青年文化列车”来到鸭绿江沿岸的丹东、图们等地区工作,有时候也去沈阳、长春等地进行慰问演出。两年的“青年文化列车”生涯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做文艺工作不能脱离人民和生活。
有一天,我正在和大家一起工作,管理我们的周来同志(我院第二任院长)把我叫到门外,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决定成立一个附属儿童剧团,专门为少年儿童服务。组织上决定把我调过去当演员。1952年,廖承志同志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儿童艺术剧团,附属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当时领导决定建团后创排的第一个剧目是《小白兔》,并且请刚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女导演孙维世执导。当时我们了解到,她是烈士的后代,是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义女。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她边导戏边教学,给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为使剧团工作步入正轨,更加专业化,很多人被送到大学深造。剧团请了很多著名导演来排戏。当时文化部邀请了4位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办培训班,包括舞美、戏剧文学、导训班和表演干部训练班。我在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主课老师是苏联专家鲍里斯·格里高里耶维奇·库里涅夫。他不仅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也教会了我们要热爱生活、敬业爱业。
1956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成立了。同年6月1日,我们迎来了对我们来说非常特别的一个儿童节。一大早,孩子们穿着节日的服装早早地来到剧院。上午9点,当时的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宣布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正式成立,全场沸腾的情景可想而知。
我们建院的第一个剧目就是上海福利会儿童剧院院长任德耀同志的《马兰花》。《马兰花》上演后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如今已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永恒的守望|方掬芬:我愿奉献一生的地方
文章插图
▲ 《马兰花》剧照
永恒的守望|方掬芬:我愿奉献一生的地方
永恒的守望|方掬芬:我愿奉献一生的地方
文章插图
▲ 《玛什卡》剧照
永恒的守望|方掬芬:我愿奉献一生的地方
文章插图
▲ 《以革命的名义》剧照
有了自己的剧院,有了为孩子演戏的园地,全院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一心想排好戏、演好戏。我们剧院从1956年到1965年上演了45个剧目,如库里涅夫、白珊、罗英导演的《玛什卡》,徐晓钟导演的《青年近卫军》,吴雪导演的《革命之家》,朱漪导演的《以革命的名义》,陈颙导演的《岳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