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纶巾 一世风云( 三 )


一篇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诫子书》。
羽扇纶巾 一世风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短短86字,似乎是五丈原上宁静秋景的一种感悟,却也凝结了诸葛亮一生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真谛。
另一篇是诸葛亮上书皇帝的奏章。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诸葛亮向皇帝表示,他在外工作,吃穿用度都是政府供给,并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在他死后,绝对不会让家里有多余的钱财和物品。这可谓古代官员“申报财产”第一人,将诸葛亮严于律己、光明磊落的一面展现无余。
诸葛亮的临终遗言,不仅有儿女情长,更彰显了他表里如一、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也使五丈原成为三国文化史上的一块圣地。
五丈原诸葛亮庙外,诸葛亮在第5次北伐时所留下的豁落城、诸葛田、诸葛泉等已成为当地三国文化的重要承载。五丈原诸葛亮庙内,诸葛亮衣冠冢前青苔茵茵、柏树森森。相传,诸葛亮去世后,他的遗体被葬在了汉中勉县的定军山。五丈原老百姓感念诸葛亮,为其在此建起衣冠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悲剧总是能触动人心。1000多年前,五丈原上的萧瑟秋风,如今早已消散于历史之中。诸葛亮宁静沉稳、信念坚定、克勤克俭的一生,早已融入泱泱渭河,汇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海,激励一代代仁人志士以他为表率,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国为民至死方休。
采访人员手记
常青的诸葛亮
陆晟
我们在探访勉县武侯祠时,遇到一位前来祭拜诸葛亮的老人。老人70来岁,说自己拜诸葛亮拜了一辈子。
离勉县武侯祠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武侯中学,学校所在的镇子叫武侯镇。远在成都,有武侯区这样以诸葛亮命名的行政区。襄阳、南阳、陇南、宝鸡等地也都有形制不一的武侯祠。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似乎鲜有古人能拥有诸葛亮这样受人尊崇的地位。他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后人对他的评价,已远远超出了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范畴。诸葛亮身上,凝聚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政治理想和道德品质。千年来,诸葛亮的形象已深入到了人们的文化意识中,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且蕴含着丰富内容的诸葛亮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诸葛亮非凡的智慧和杰出的政治才能是构成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基本要素。史书中的诸葛亮,治国有度、治戎有方,为百姓所爱戴。可以想见,当时蜀国的百姓、官员,就是诸葛亮文化现象最初生长的土壤。而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核心,则是其自身所具备,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的个人品质。对于君王,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同僚,诸葛亮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对于下属,诸葛亮赏罚分明,执掌有度……诸葛亮的不同特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优秀品格的象征。也因为此,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乐于去肯定他、赞颂他,同时也在编织着许多有关他的动人传说,丰富着诸葛亮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文化现象也是由文人学士与人民大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代表着人们对这一完美品格的向往和追求。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去纪念诸葛亮,不仅因为他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因为诸葛亮所象征的精神内核,与我们的传统价值观相符合,代表了传统评价体系下的“完人”形象。对于诸葛亮的推崇与向往,更是一个民族的自省与自我要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