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保护的角度看,文物与文化不是一个概念。——冯骥才
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文物的重视到达一个巅峰时期。无论是博物馆中展览的固态物件文物,还是民间世代沿袭的动态物质文物,亦或是还未出土的未知的文物,人们总是抱着极大地敬意去观赏、传承与发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品鉴的能力和资格,文物并不代表着一种文化,但文物可以传达文化。透过那些古老的物件,人们可以更加了解过去的生活和风俗,了解先人的世界,从而更加了解人类本身。在文物的发掘和保护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他们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陕西一农民上交的11斤的“黄金文物”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谜题。农民上交11斤“黄金文物”,半年后却少了三斤,专家:正常现象。
文章插图
从人们发现金子这种材料开始,它便极有价值,不仅作为货币使用,更多的时候,它是身份的代表和象征。唐朝时期,不乏很多商人靠着做生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他们没有身份使用金子制成的各类工具,比如金梳子、金锁、金碗等等,只有财富和身份兼具的人才能够使用它们。
文章插图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陕西一个农民在施工的时候,在地下不到一米的地方,挖出了一个巨大的陶罐。因为当地经常发现文物,这名农民意识到这个陶罐可能并不简单。即使做了心理准备,当他打开陶罐看到里面满满的金子制品的时候,还是慌了神。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财宝。
七十年代的人们有着强烈的道德约束感,十分服从组织的指挥。农民将自己的发现交给村委会,这件事情很快就被上报。在了解到事情的原委之后,省博物馆立刻重视起来,他们意识到这个陶罐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文物坑。毕竟能够一次性陪葬的起这么多金子制品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陪葬品也肯定不止这些。
文章插图
为了尽快到达现场,博物馆派出了唯一的一辆车,带着五名专家到了村子里,没有见到实物的那一刻,他们无法下定论。所幸,当他们看到罐子里堆满的金子制品、银碗、宝石等物的时候,心里踏实了许多。这一趟没有跑空,毕竟罐子里单单是金箔便重大十一斤。意识到附近还有其他文物的存在,他们迅速展开发掘工作,最终找到了三个装满了财宝的罐子。
文章插图
文物被发现,仅仅是它在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步。之后的保养、研究、确认身份、保管、展览等等工作的进行,十分的繁琐。因为数目的巨大,村民和外界都很关注这批文物的后续工作。文物发现半年后,在一位专家进行研究的时候,他却发现金箔少了三斤。这个发现不仅仅令外界震惊,文物的保管单位也很惊讶。
文章插图
好好的金箔,保管在仓库之中,为什么会在半年之内减重三斤。这样的问题一经发现,便得到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他们不断地调取研究记录,试图寻找到那三斤“不翼而飞”的金箔,可无论如何都没找到。不仅如此,他们发现在其他陶罐之中被发现的金箔重量也减少了,且在不断减少。
为了找到金箔重量不断减少的答案,工作人员找到西北大学的材料学的相关专家们。经过对不同地方保管的金箔的对比研究,专家们最终解开了重量降低的原因,他们表示这是正常现象。这些金箔被人们发现之前一直浸泡在液体之中,等到人们发现后,保存时脱离了液体的环境。在保存的过程之中,金箔内部的水分一直蒸发,就导致重量降低的现象。未来随着更多的水分被蒸发掉,金箔的重量会再次减少,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 大隐隐于市!农民小伙的毛笔字告示,字迹洒脱有宋意,笔法精湛
- 小学生摸鱼掏到金子,引发淘金潮,考古队赶来:不许挖,上交
- 他将捡到的盆子用来洗了3年澡,后人无条件上交国家,价值上百亿
- 清官裹草席下葬,盗墓贼不屑一顾,300年后农民却挖出座金山
- 农民下地干活挖到一瓶子,将它当古物上报政府,专家估价后激动了
- 小学生放学捡一玉玺,上交国家获20元奖金,四十多年后专家又找上门
- 李磊上交文物获奖500元,称再也不上交了?李磊:我没说过
- 乾隆的嫡系子孙,拥有扳指价值上亿,专家建议上交,他说了六个字
- 陇东农民画汇展金城 讲述新农村幸福美好故事
- 命运最坎坷的国宝,出土就被农民锤成碎片,还差点被扔进炉中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