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二 )


 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文章插图
窦建德出生于隋末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东汉大司空窦融后代。窦家家风磊落清白,与乡亲关系融洽,在当地颇有声望。而窦建德为人重承诺,讲诚信,豪爽义气,乐于助人,很受百姓喜爱。窦父去世时,前来送葬悼念就超过千人。窦建德因对隋炀帝劳民伤财的东征高丽战略不满,于是违抗军令拒绝东征。被朝廷下令治罪通缉后,怒而举兵起义。窦建德智勇双全,运筹帷幄,很快建立了一只骁勇善战的军队。窦建德不伤民不夺财,所到之处都能吸收到当地百姓加入他的队伍,就这样窦军越发壮大,很快占领了河北大部分地区。不久窦建德在河北称帝,建立夏朝。窦建德应是十分认同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称帝后不重私欲,重视人才,爱民护民,发展生产,让人民在乱世中安居乐业,因此窦建德十分受百姓爱戴。窦建德去世二百多年后,百姓为其建立的夏王庙香火仍然十分旺盛,成群的百姓自发前往夏王庙祭祀悼念。然而这样一位“得民心”的领袖最后也没得到天下,而是在与李世民的对抗中被俘斩杀,令人唏嘘。
 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文章插图
隋朝灭亡很大原因的确离不开失民心的原因,各地不堪暴政纷纷起义反隋,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所以,笔者更倾向于失民心者失天下,但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民心只是辅助手段,真正起决定因素的还是要看国力和军力。这点在朱棣和谋臣姚广孝的一次对话中也深刻体现。姚劝朱棣举兵称帝,朱棣顾虑,他觉得民心都向着朱允炆,他无可奈何。然而姚广孝却回:“臣知天道,何论民心。”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朱棣起兵逼宫,成功继位。这些都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得民心”并不是“得天下”的决定因素,甚至很多时候民心的作用微乎其微。
 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文章插图
天下兴亡,百姓皆苦虽然历代统治者都明白“得民心”并不一定能“得天下”,但是“民心论”却备受统治阶层推崇。原因十分简单,统治者肯定“民心”的作用就是为了掩盖夺权过程的血腥和阴暗:“朕做天子乃天命所归,民心所向”,以此来证明自己权利的合法性,以便更好统治万民。而对于反对者,统治阶层自会采取非常手段暴力镇压。最为典型的便是蒙元入关和满清建国。元兵夺天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条暴力血腥的屠杀之路。元兵入侵南宋时,只要抵抗,必下令屠城。据记载,蒙元建朝后,宋朝登记在册的人民被屠杀人数超过75%。满清入关之时,手段也十分残忍,屠城比比皆是。臭名昭著的“扬州十日”就是清军入关之后对扬州的“大清洗”,死亡人数超过80万,城内血流成河,尸骨成堆,令人触目惊心。
 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文章插图
时间过去,哀哀之声渐息,历史变得模糊,为了生存百姓选择屈服和遗忘,迎接新的盛世王朝到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铁蹄过后,是流离失所,是家破人亡。百姓在朝代兴替的暴力战争中,并没有能发挥劳什子“民心”去左右战局,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本着“趋利避害”的本能取轻者以避难罢了。绝大多数百姓都希望社会安稳,经济繁荣,安居乐业,没有人热衷于群雄争霸的戏码。张士诚就是最好的例子。元末各方割据势力斗争激烈,张士诚在面对朱元璋来袭时,不战而降。
 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文章插图
苏州百姓并没有因此蔑视张士诚是个懦夫,反而因为他投降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十分感激他。这可能就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吧。然而笔者并不是要驳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相反,笔者对这个观点颇为认同。只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民本政治理念是扭曲的,虚伪的。相对应的,“民心论”也就变成了令人不屑的谬论。卢梭曾指出:“强力并不构成权力,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在当今社会,重民、利民、恤民、爱民,才是立国之本,兴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