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在后世颇受争议,但他确实是乱世官场的不倒翁、常青树。他就是历经五代十二帝的冯道。五代十国冯道据《旧五代史·冯道传》:冯道“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也就是说,冯道是耕读并举的寒门士子,为人敦厚、好学之余,写得一手好文章,吃苦耐劳,孝顺双亲,不管大雪堵住了家门,床上积满了灰尘,依然读书 吟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冯道其实跟现在大部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样,虽有才华与美德,且保持着学习的好习惯,但眼界也十分局限,并没有什么超出常人的表现。
文章插图
那么究竟是什么经历使他成为了后来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的“长乐公”呢?唐末虽是已有科举,但在藩镇割据的情况下,节度使是各自为政,独掌一方军、政、赋税大权,因为节度使多为武将出身,不识翰墨,对人才的选拔,自然没有那么讲究,采用的是“征辟制”,于是在乡里颇有“孝顺、学问”之名声的冯道就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所征辟。这刘守光也是个“孝子”,与庶母罗氏有一腿,奸情败露后,与父亲刘仁恭断绝关系,后来反攻父亲,上演“父慈子孝”之事。朱温死后,刘守光称帝,国号“大燕”,自以为兵强马壮,想攻打定州,却被晋王李存勖所灭。冯道因劝阻攻打定州之事被刘守光下狱,他真算得上命好,另一个进谏的孙鹤被他直接剁成肉酱。刘守光兵败身死,冯道投奔晋王李存勖,因为文章绮丽,直言敢谏而被起用,李存勖称帝,冯道升任翰林学士,在唐朝,翰林学士可是被称为“内相”的职位。庄宗灭梁后,冯道被任命户部侍郎、中书舍人,一个是尚书省的“财政部”二把手,一个是中书省的近臣,具有建议权,可以参与政务决策。
文章插图
不幸的是,正当冯道春风得意之时,其父亲去世,他要回乡丁忧,三年不得参与权力中枢的运转,三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为其仕途增添不少变数,譬如本来简在帝心、圣眷正隆,三年后,皇帝又有了新的小伙伴,那冯道不得亏死。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冯道这三年丁忧,正好避开了后唐政权中央的一场兵变,李存勖义弟李嗣源造反,李存勖被杀,李嗣源称帝,是为后唐明宗,好一场“兄友弟恭”的吃瓜大戏,只不过吃瓜群众事后都被李嗣源记在心中,贪官污吏、宫人伶宦,都被清算下狱,惟有冯道,因其纯孝、才华为李嗣源看重,进而拉拢,欲扶持其为朝堂心腹。于是李嗣源即刻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升级,户部二把手升为兵部二把手,真正是圣眷正隆、大权在手,乱世中无非兵财二字,其中兵才是立足根本,所谓“政权是由枪杆子里产生的”,诚哉,斯言!但是,冯道不做权臣,他深知兵部的权力看似很大,但多半是个荣誉职称。毕竟,乱世之中,兵权不得假借予人,此为龙之逆鳞,不可触之。于是冯道兢兢业业,举荐贤能,抑制小人,保护贫寒士子,对抗大族子弟。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李嗣源的味口,于是第二年,冯道就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五代时的“宰相”。但是,冯道终究不是佞臣,他也是读圣贤书的士子,有着自己的家国情怀,在其位,尽其职,我们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因为史书并没有记载,表面上看冯道后来被改任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授尚书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可谓既升官,又封爵,历史上难得几位有此殊荣。
文章插图
可是,中国古代的官职是有一个规律的,那就是下等职位权重、位低,上等职位位尊、权轻,仅为表示荣宠的虚衔,除了门下侍郎,所谓吏部尚书、什么大学士、尚书左仆射都是虚的,可见当时必定发生了什么,冯道引起了李嗣源的不满或者忌惮,给冯道搞了一套明升暗降。但是这也是好事,因为李嗣源死后,其亲子后唐闵帝李从厚和养子后唐末帝李从珂,又上演了李嗣源与其义兄李存勖之间“兄友弟恭”的故事。冯道因位高,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这时候千万不要想着两不得罪,坐观虎斗,因为两不得罪,某种程度上就是两都得罪,皇位斗争,从来是你死我活,必须站队。于是冯道帮助李从珂,驱赶了李从厚,这也是其不忠不义坏名声的开始。后来后唐灭亡,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创立后晋,依附契丹,冯道出使契丹四年,为后晋的生存立下汗马功劳,当然,石敬瑭也给予了冯道超乎寻常的信任,这在冯道一生侍奉的十二帝中都是独此一份。
- 此人家奴出身,赵云和岳飞学习他一辈子都没达到他的高度
- 都说寒门难出贵子,是不是意味着富家子弟就能养出贵子呢?
- 从佩剑方式看出身份高低?从铜柄铁剑看先秦的西南夷贵族文化
- 朱元璋出身明教,称帝之时,明教教主张无忌的结局出人意料
- 为什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很多人出身贵族!
- 张爱玲成名跟她的好出身有关,有一个园艺家还帮了她的忙!
- 道教派系之中的乱世之王,五斗米道
- 王英五短身材,土匪出身,宋江为何却将义妹扈三娘许配给他
- 红楼梦贵族出身的柳湘莲为什么选择戏子这个低贱的行业
- 千古冯夫人:侍女出身的女外交家,一人化解一国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