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为了那不足百分之十地名额,全国的书生可谓争破了脑袋。一路历经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若说十年考中,真可谓是顺利的,有多少人直考得双鬓斑白,却依旧名落孙山。不得不说读书入仕这条路,不仅考验人的毅力,更考验人的财力。供养一名考生要多少钱呢?除了日常的吃穿用度,还需要买书、上私塾学习,毕竟自学成才的人还是屈指可数的。所以,要想读书,至少也要是个中产阶级,除了满足日常温饱,还要有余粮孝敬教书先生不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穷书生,大概都是读书读穷的吧。然而,这些费用还只是凤毛麟角,花费最多的部分则是路费,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路途远的甚至要走上一年。千里迢迢跋涉,这一路上要吃饭,要住宿,要打点、交际……处处都需要银子,可以想见,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要将一年的生活费带在身上,这笔盘缠可谓极其丰厚了。若是打劫一名书生,一年的温饱都可以解决了。但是,奇怪的是,书生被劫的事情却鲜少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如若土匪可以发言,想来便是一句“你也不看他腰间绑的啥!”
文章插图
尊师重儒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观念影响深远,无论是官居高堂,还是市井小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深受其影响,土匪也不例外。他们不读书、不识字,但不代表他们不渴望知识,只是读书成本太高,他们不得不先填饱肚子。他们落草为寇,却对读书人有着向往,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吟诗作对、出口成章,若是能够被官家赏识,更能衣食无忧、飞黄腾达。于是,他们便把这些无法达成的念想化成了对读书人的敬重。这或许就像如今一些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却极为重视。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反差,正是社会对文化的推崇所致,是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所致。当社会将读书人放在一个受人尊崇的位置,自然会让人敬之、礼之,这是全社会性的、普适性的。
文章插图
奉旨考试,谁敢阻拦?在封建社会,皇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一道圣旨,可满门抄斩,也可鸡犬升天,足见这圣旨的威力。皇上为了表示自己的对读书人的重视,对春闱的看重,确保赶考的书生能够顺利入京参加考试,便命朝廷特制一面旗号,上面绣着“奉旨会试”或“礼部会试”的字样,让考生们挂在腰间。这看似普通的旗号,只因上面“奉旨会试”四个字则变得格外不同了,把这个旗号挂在腰间,就仿佛拿到了通行证,不仅通过沿途哨卡时畅通无阻,而且还能护身。
文章插图
正所谓奉旨办事,阻拦者就是与朝廷公然作对,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这罪责可不是普通的土匪担当得起的。既然是奉旨考试,那么作为为皇上分忧解难的朝廷官员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总要做些什么以确保皇上的旨意能够落实落地。首先,自然是要确保入京赶考的书生们的安全。故而,地方官员也要做好本地的治安,避免在自己的地盘上出现考生被劫的事件。人们常说官匪一家,官与匪之间有着讳莫如深的关系,官家严打什么,土匪自然清楚得很,自不会顶风作案,自寻死路,看到腰间挂有旗号的书生,自然任其通过,不会加以阻拦。
文章插图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土匪,算得上一个高危行业,不仅要担心官府的追捕,也要小心遇到练家子,打劫不成反被打,同时还要躲避仇家,免得被人打击报复。常言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书生称得上君子,耗费十几载光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中举、苦尽甘来,此间若是有人阻拦,影响了他的科举大业,无疑是不共戴天之仇了,此仇不报非君子呀,别说是等上十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也要报了此仇。而且书生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平日里常聚在一起坐而论道,谈论时事。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三种吉祥鸟的画法分享
- 5本超经典的古代言情文少女眉若远山,琼鼻樱唇,桃腮雪肤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古代名妓出场费有多高陈圆圆66万,此女让如今明星为之汗颜
- 古代人可以对圣旨造假吗?答案当然是不行,这第一个字就造不出来
- 古代科举状元的书法作品
- 转射机、藉车、诸葛连弩:古代机关术精美绝伦,谁才最强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