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绘画山” 王迈造“画栋”

没白盒子空间的时候,呼唤白盒子的专业展示空间。
有了白盒子空间的时候,又觉得白盒子空间很无趣。但这种纠结如果站在一味照抄、照搬、模仿国外建筑空间,实际却空洞无当,照明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公共展示空间时,会瞬间土崩瓦解,你一定想说:白盒子空间真好!
这是类似中国建筑乱刮“洋风”,遍地罗马柱的中国现实。
艺术家遇到各种空间的展览也不足为奇,有自己刻意为之的挑战,有无奈之下的偶发事件。
但艺术家就是有顶风作案的勇气,并且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化腐朽为神奇,诞生新的观念和艺术。
上个月,在“艺术北京·发现”展上见到参展艺术家王迈和他的作品,谈起他最新的观念作品......
背靠“绘画山” 王迈造“画栋”
文章插图
王迈 “绘画山”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 展览现场
2019年,王迈或仰望或俯瞰着眼前这座阶梯式的“绘画山”,坐下来观看玩味着“登山”过程中的煎熬和喜悦。
“长沙博物馆的公共区域不是常规展览空间,基本没有一盏照明设备能把光源打到作品上,好在自然光线充足。空间内的结构过于强悍,接到这个展场压力很大。”王迈最初与长沙博物馆挑高30米的公共区域遭遇时,发现这个美术馆的公共区域,实际上就是一种我们常说的替代空间。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常见的室内外露天电影屏幕,布局于公共区域梯田一样纵高的空间中。
背靠“绘画山” 王迈造“画栋”
文章插图
背靠“绘画山” 王迈造“画栋”
文章插图
背靠“绘画山” 王迈造“画栋”
文章插图
王迈 “绘画山”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 展览现场
2018年初,艺术家王迈和策展人鲁虹先生讨论这个展览的框架“根据场馆阶梯的部局,用8件绘画装置呈现出“绘画山”上建“画栋”的空间绘画。
“这个巨大的阶梯式空间使‘画栋’这个主题在空间和表意都有了心里上的延伸。另一个表现方式是,五幅绘制在尼龙布片上巨型绘画的材质,和包装箱内展示方式上的‘粗糙感’,使得绘画这种媒介在今天高度商业化下的继续实验有了延续的可能。”在王迈看来,绘画和其它视觉媒介比较起来,有时候更接近一种不真实的记忆。场景是熟悉的,空间是不确切的。迟钝的人觉得记忆就是生活,伟大的艺人生活在记忆的舞台。
由此也便诞生了“画栋”的空间绘画新概念。
背靠“绘画山” 王迈造“画栋”
文章插图
背靠“绘画山” 王迈造“画栋”
文章插图
背靠“绘画山” 王迈造“画栋”
文章插图
王迈 “绘画山”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 展览现场
奇异的日常刻奇
“绘画山上建画栋”的这批组画,其中包括《湘江》、 《时间内的时间》、《好鹅》、《迎春》、《珠光系列》、《仙女不骂人》等等系列绘画,这些作品单件的画面就长达6米,又安装于巨大的木制框架中形成单体巨大的空间绘画装置作品。
王迈常常以群体境遇的公共性话语投射在个人化的艺术语言里,传达出公共性的精神诉求。当代中国社会中传媒的力量、大众文化的泛滥、全球化资本流动能源危机与中国社会各阶级变迁的关系等问题,他都从社会批判的角度,以形象的奇异组合和意义的互相生发,对其意识形态及背后的动机和推动力给予了深刻的表达和解读,并将这些思考投入在了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比如九十年代的《观众橱窗》系列;2000年后的《资本的光辉》系列;2010年后以“自?媒介”为主题的一系列绘画等等。
背靠“绘画山” 王迈造“画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