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唯一的解释似乎是,在卫霍之后,西汉抗击匈奴的战争连年不利,把事情留到了东汉,东汉偏偏是个经学治国的,于是手段更为温和,满朝君臣拿一个女孩的一辈子做了一次人情。总之,西汉中期以后到东汉,外交上是大大萎缩了。
我们知道张骞凿通西域,但在张骞和班超之间,西域是几十年的混乱,汉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西域这块肥肉,又落入匈奴人手中。从地图上看,抗击匈奴有三个重要的方向,一是西域,在武帝后期,对外战争为众臣所不喜,又任用了李广利等这样的将领,对西域的控制日渐减弱;二是辽东,乌桓深受匈奴控制,武帝时期的辽东四郡,在以后的时期被不断蚕食;三是长城,可是一旦等匈奴南下牧马到长城,也就是“坐看甘泉照夕烽”的危难时节了。
掌控西域如同断匈奴一臂,失去西域则会危及汉朝边地,西汉以后,外交萎缩,社会的风气也受到影响。举一个例子,就像清末民国时期,洋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多是谦和有礼,而现在我们倡导的是国民的文化自信一样,外交上的弱小深深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变化。这样,西汉前期轻急、任侠、张扬,中期以后温和、清明、简朴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崇儒更化
也许不少人都注意到了,翻来覆去,儒学在其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这要从西汉元光元年一个学《公羊》的老大叔给朝廷写了点东西开始说起。从此,儒者的时代到来。上文说到,儒家对经济的影响不只是重农抑商而已。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吏治。清明简朴之风,简单来讲,就是吏治清明,行事简朴。
历代明君都重视吏治清明,很简单,吏治清明,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还可以更好地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不然,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墨的难道是庄稼人的几口饭吗?徭役、赋税、安定,安抚民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整顿吏治。
儒家好简朴之风,喜欢的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样的君子,行事简朴的人做了官,自然也不允许他搜刮民脂民膏,于是有了“学而优则仕”的吏治清明。
另外,儒学的发展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义利之争。西汉中期以后,经济思想逐渐由重利轻义转变为重义轻利,是对过度追求利益之风气的一种纠正和补充。本意当然是好的,至于后来出现了盐铁官营就是与民争利的流氓逻辑和是义非利的矫枉过正,这是当时单纯的学者们没有想到的。
其次,就像法律领域的春秋决狱一样,经济领域也迎来了经学的包装改造。举例来讲,我们常说的重农抑商,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只是朴素的农本思想,“农,天下之大本也。”但之后,儒者为此找到了经学依据,如“洪范八政,以食为首”。
三、社会风气的延续和影响
社会风气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精确到汉代经济和社会风气,儒学的渗透也需要一个过程。
1、经学的经济政策
文章插图
首先改变的是重农抑商。我们提到,武帝以后,重农的表述有了经学依据,另一方面,儒家更为强调抑商。他们从重义轻利的经学理论入手,论证商业对国家的危害,更也许是史上首次提到盐铁官营是与民争利。“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另外,汉代之后还规定禁民二业,崇俭黜奢,这些都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补充和应用,也都相应提供了经学依据。
社会风气在延续的过程中于是不断得到完善、巩固。东汉在名义上继承了西汉的正统,在实际上也充分继承了西汉的政治经济遗产,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儒学的地位,东汉以后的社会流动性更差了,市场条件也更严苛了,这正是社会风气形成、延续的结果。然而,我们不但要辩证地看待清明简朴之风的影响,还要历史地看待它的作用、功能。
- 在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之间,到底有着多少道坎?共七道
- 因为李秋水,段誉和虚竹其实还是亲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简单!
- 执笔风华诉离殇的古风句子,看一眼就沦陷!
- 玉雕师之间的差距都在这了!
- 方寸之间展牛气 86岁老邮迷准备圆了自己多年的梦
- 两位好汉上梁山,晁盖这样安排,公开了他和宋江之间的矛盾
- 广平二中,老师之间的比赛,有你认识的老师吗?
- 梁山有个派系都是亲戚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连狄仁杰也未必能分清!
- 晚清时期,大宗交易使用银两、银元,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 「大师作品」爱情,亲情,孩子之间友情是他油画作品里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