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王无竞《北使长城》
长城,可以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所熟悉的,极具有中国色彩的代表性建筑了。
烽火戏诸侯,孟姜女哭长城等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很多人也都不陌生。长城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术和智慧,更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度仅有7.8米的长城,到底有何用处?令草原骑兵望而却步】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大家对长城发出赞美,魏了翁就曾经在《安宣抚生日·知是皇家几世仁》中写到“知是皇家几世仁,天开人物作长城。
”伟人也曾经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可见长城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过有人却提出了疑问,据历史记载,长城城墙的平均高度才7.8米,那么长城到底防住了什么呢?
长城具体作用
说到骑兵,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匈奴和蒙古铁骑了。
在秦汉时期,匈奴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兼并的土地,一路烧杀抢掠逐步深入腹地,想要掠夺中原地区。
而中原地区无论是在地形上,还是在和骑兵对抗的作战技术上,都非常吃亏。匈奴人屡屡骚扰边境,政府百姓苦不堪言,这个时候,长城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虽然长城的城墙平均只有七点八米,但还是给侵略的骑兵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首先长城绵延万里,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匈奴来犯,这个时候长城上的烽火台就会发挥作用,以烽火为信号,一一传递下去,各个关口城门可以迅速的安排战士准备作战,在战斗准备上,中原地区赢得了胜利。
文章插图
而且长城城墙凹凸不平的建筑方式,也为守城的士兵提供了良好的防御系统,减少了守方的伤亡,自上而下的攻打方式对于守城将士也有着极大的优势。
而到了明朝时期,外敌则变成了蒙古族各部。蒙古铁骑的作战能力令各个民族闻风丧胆,没有蒙古铁骑踏不平的地方。
不过,就是这样一支铁的队伍,在宏伟绵延的长城面前犯了难。明朝后期,明政府沿袭前人智慧,将火药大规模应用于军事战斗,建造火铳,火炮等,大大加强了攻击力。
包括在明末的时候,明政府同样有效的反抗了金的侵袭。
1644年清军入关,在此之前满清大军也是对长城久攻不下,就算清军摸清烽火台的规律,尽可能的规避腹背受敌的风险,不过借助崇山峻岭的地势,想要随便攻克长城关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军也是在六次的侵扰之后,才孤注一掷大军出击,对长城进行强攻,也算费尽了心思入得关内。
文章插图
长城并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兼有大量的障、亭等元素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在战斗的过程中,长城还可以作为临时的军事基地,作为一个为士兵提供物资和休憩场所的据点,将士们在这里休整调节,为更好的战斗做准备。
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就在抵抗匈奴的战斗中,良好的利用了长城的“据点”作用,最终大获全胜。
“害惨”匈奴,从何而来?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匈奴也好,蒙古族也好,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犯中原,除了他们对于土地扩张的需求,又为什么草原牧民对中原地区如此执着呢?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长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意义了。在战争打响的时候,长城为守城士兵的攻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样,在没有战争的时候,长城的防御作用依然不容小觑。
西方学者认为,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由于气候等原因,每年的降水量非常少,根本没有办法满足草原游牧民族的农作物生长条件,自然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也就很难维持,如果再不幸遇到干旱或者洪涝等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天灾,几乎可以导致整个民族的灭亡。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此人家奴出身,赵云和岳飞学习他一辈子都没达到他的高度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著写大城经典,升级人生高度
- 这篇传世奇文,仅有42个字,却将人生的道理全都说透了
- 乾隆作诗有多水?一生作诗四万余首,仅有一首选入小学课本
- 她是鲁迅原配,一生无爱无后,待情敌如姐妹,死前仅有一愿未实现
- 「油画欣赏」简约而不简单,高度概括,赏心悦目
- 陈建明用灵魂表情大意,将独特的色彩玩出新的高度
- 5个生僻的汉字仅有一笔!你都认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