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菜市口只知曾是刑场?这些才有看头,还住过多位丞相( 二 )


菜市口有条丞相胡同
菜市口有两条著名的胡同,一条是北起骡马市大街、南至南横西街的菜市口胡同,另一条是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半截胡同的北半截胡同。
菜市口胡同在明代曾经是制绳子工匠们的居住地,因此曾称之绳匠胡同,并沿用至清代,清《乾隆图》称神仙胡同。清晚期逐渐讹称为丞相胡同。明清时期也确曾住过几位丞相,如明朝的许维祯、清朝大学士李鸿藻以及清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孙毓汶等。民国以后,正式定名为丞相胡同,1949年后仍沿用此称。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菜市口胡同。
明清两代,菜市口曾住过多位名人。巷内16号为左宗棠故居。另据《曾文正年谱》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曾国藩移寓绳匠胡同北路东。此外,著名文人徐乾学、毕沅、洪亮吉、蔡元培、李大钊等也曾在此巷居住。李大钊曾开设“马克思研究”专栏的《晨报》编辑部就设在这里。北京最大的会馆之一的安徽休宁会馆也在这条胡同内,也有介绍说秋瑾在此住过。这里有北京最早的女学堂,秋瑾任教习。秋瑾主编的全国性第一份报纸——《中国女报》在女学讲习所代售,该所后为菜市口胡同小学(曾称为丞相胡同小学)。
说起记忆中的菜市口胡同,那就不得不提起那所原称为丞相胡同小学的“北京百年小学校”了。这座建于清代的小学历史悠久,曾是1906年由江绍铨所创办的私立女学校,1909年改为官立女子学堂。后曾多次更名,直到1973年才定名为菜市口小学。
北半截胡同是因胡同长度仅为全部街巷的一半而得名,这里在明代称为半截胡同,清代才分为南北两个半截。民国时并入库堆胡同,也被称为裤腿胡同,后统称北半截胡同。当时人们俗称半截胡同为“绊脚胡同”,源于菜市口曾与杀人刑场有关而称之。所谓绊脚胡同,是人们对死刑犯的忌讳,其实是一种迷信说法。
北半截胡同历史上是会馆聚集地。北半截胡同13号是江苏会馆,相传曾是严世藩的“别墅”。胡同的41号为浏阳会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在此居住过,巧合的是谭嗣同的住所和处死地近在咫尺。谭嗣同故居现在还有保留,但里面非常破烂。胡同的20号为四川潼川会馆,在民国时是四川青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陈毅住此并创作过文学作品。往南有著名的广和居饭庄,原名隆盛轩,道光二十一年(1831)改称广和居。清末官吏、文人墨客、艺术家多在此议事、就餐,1917年停业。
北半截胡同有座以这个胡同命名的学校,校舍为前清时期的江苏会馆,早先这所学校称作私立江苏小学,1956年改称北半截胡同小学,1973年升级为北京203中学,1980年203中学被撤销。之后在院南侧建起一座四层办公楼,成为宣武区民政局等单位的办公地,后来宣武区政协、宣武区各民主党派及侨联搬入。在2002年初的危房改造中,北半截胡同已被拆除。
这两条胡同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菜市口大街。
多家老字号已迁往他处
扩建前的菜市口大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路口呈丁字形,向北与宣武门外大街贯通,西与广安门内大街、东与骡马市大街连接。1999年8月,菜市口丁字街向南被打通,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菜市口丁字街变为十字路口。
曾经是北京著名四大百货商场之一的菜市口百货商场坐落在菜市口丁字街的东北角,商场出售的商品包罗万象,集日用百货、水果冷饮、糖果糕点为一体,从服装鞋帽到自行车、洗衣机等应有尽有。无论需要什么,直接去菜市口商场,定会解决需求。记忆里,当年购物缴费的过程较有意思。商场各个柜台的上端都排列着尼龙丝网和不停转动的滚轮,售货员收费时,将钱币夹在购物交费凭据里面,然后挂在夹子上,再挂在输送铁丝网上,交费夹随转动的滚轮传送到收银台,收银员结算后,再将需要传回的钱和凭据挂在返程的夹子上带回原处,这种当年用于售货员和收费台的机械互动平台早已消失,如此节省人力的“自动化”交费方式,当下40岁以内的人们应该不曾见到过,只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