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波,春潮,徐静蕾,乔纳森,苏珊|《春潮》:成年人的叛逆,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画地为牢?( 三 )


郭建波,春潮,徐静蕾,乔纳森,苏珊|《春潮》:成年人的叛逆,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画地为牢?
文章图片
但是了解过徐静蕾的都知道 , 即使她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中成长 , 也依旧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 成为了演员、导演、是公认的“才女” 。
她自己也说哪怕自己都40多了 , 心里也总是有股子逆反劲儿 , 总觉得“关你什么事儿” 。
她的逆反体现在对事业和生活上的不屈服 , 有股子拼劲儿 , 同时她也是个不在意外界传言和看法的人 。 过好自己的日子 , 让别人去说吧 , 这也是一种叛逆 。
所谓好的叛逆 , 就是能够明白自己要什么 , 化逆反的心为一股坚强的边界感 , 捍卫自己的需求 , 对触犯自己的人和事说不 。
同时 , 它也具备一定的前提 , 就是在不伤害社会规则和他人情感的前提下 , 否则就和网上的键盘侠 , 和知法犯法的罪犯们没什么区别了 。
郭建波,春潮,徐静蕾,乔纳森,苏珊|《春潮》:成年人的叛逆,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画地为牢?
文章图片
三、化逆反心为动力和盔甲
就像徐静蕾一样 , 即使拥有高控制感的父母 , 也能在无法喘息的生活里找寻到自己的动力和意义 。
最根本的 , 是要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 , 正视自己的遭遇与需求 , 即所谓的和解 。
徐静蕾节目一开口就说自己的父亲是个控制狂 , 当时金星很诧异地问她这么说父亲他知道吗?
徐静蕾很大方地说他知道啊 , 自己一直在父亲面前这么说 。
由此看来 , 对于徐静蕾来说 , 也许这种控制过往是伤害 , 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随意说出口的回忆 , 甚至可以带着玩笑的语气 。
郭建波,春潮,徐静蕾,乔纳森,苏珊|《春潮》:成年人的叛逆,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画地为牢?
文章图片
《春潮》中的郭建波并不是因为母亲昏迷不能说话了 , 她才能够开始真正自己的生活的 。 而是在母亲病倒的时候 , 她一个人把内心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了 , 包括之前不敢表达的对母亲的恨 , 她流着眼泪诉说着:
“难道你就清白无辜吗 。 难道你不是为了改变命运 , 非得嫁一个城市男人吗?你为了跟他离婚 , 写了多少封检举信 , 多少个夜晚 , 你把我从梦中叫醒 , 去父亲领导面前哭诉 , 你裹挟我控告他 , 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同情和帮助 , 你每一次咒骂他 , 我就在心里憎恨你一次 , 你摧毁的不是家庭 , 是母亲在我心里的形象 , 无论你多么有难处 , 委屈 , 我都不会同情你 。 ”
正因为有爱才有恨 , 不把恨发泄出来 , 就无法转化为爱 , 郭建波说完了这些后 , 她依旧会照料自己的母亲 , 但是她心中的忿恨和自我伤害的执着会消失 。
郭建波,春潮,徐静蕾,乔纳森,苏珊|《春潮》:成年人的叛逆,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画地为牢?
文章图片
正如片尾处 , 导演用意象化的方式 , 从郭建波像小孩一样依赖在男人的怀里开始 , 一个镜头转向地面 , 满地的水流开始蔓延出来 , 一路流动孩子一路欢呼 , 最后郭建波的女儿郭婉婷和朋友跑到了小水塘里 , 开心地玩耍起来 , 充满了纯真和欢乐 , 其实这就是家庭系统排列大师海灵格说过的一句话 , “爱流动起来了” 。
郭建波,春潮,徐静蕾,乔纳森,苏珊|《春潮》:成年人的叛逆,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画地为牢?
文章图片
只有当家庭里的阻隔消失 , 爱才是顺畅的 , 每个人从自我的家庭里汲取了足够的爱和养分 , 才能流动到自己以及自己未来的家庭和生活当中 。
郭建波,春潮,徐静蕾,乔纳森,苏珊|《春潮》:成年人的叛逆,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画地为牢?
文章图片
写在后面
所谓的逆反就是生命力 , 被阻隔了的生命力 , 一定需要有个出口 , 当你不能正视它的时候 , 它就会伤害你自己 , 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 当你能够正视自己的生命力 , 它就会成为创造力 , 伴随你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