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音|【文化周刊·布谷】深冬乐事

□王太生
见别人快乐,自己也乐。自己快乐,是受别人感染的。观古人之乐,也咧着嘴,不由自主地跟着乐,因为随古人走入他所营造的喜乐情境。
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中有“冬时幽赏十二则”: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山头玩赏茗花,登眺天目绝顶,山居听人说书,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除夕登吴山看松盆,雪后镇海楼观晚炊。
隔着四百年,古人冬天十二件赏心乐事,纸上拂过,终不觉得远,其乐融融,让人觉得雅致清新,意犹未尽。
古人之乐,在于找乐。一乐真趣,一乐真意,一乐清欢。
有声音|【文化周刊·布谷】深冬乐事】连续多年的暖冬,忘了曾经挂在屋檐下的一串晶莹冰凌。一有雪来,满城欢呼。从前,天极寒,河面封冻,儿时,曾在家乡小河面上溜冰,打陀螺。现在,江南的冬天,没有从前寒冷,河面结冰的事情,几乎难遇。最羡慕老高。那时,家住钱塘,雪后初晴,家童划着小船,船桨敲击冰片,发出清脆声音,那种怡然自得,怕是其他人所得不到的。
从前,日子慢,冬天骑一头毛驴踏雪寻梅,并不是一件稀罕事。一头蹇驴,走起路来,腿脚不太好,倒是与人相宜相配。高铁年代,梅花年年开,无奈毛驴不再有。这座滨江古城,最后一次看到毛驴,当在四十年前,它在老街坊的磨坊里,拉着一盘石磨,一圈又一圈,驴为主人做事,哪有功夫寻梅。
风雅钱塘,去过几次,却不知“三茅山”在哪里。西湖周围有不少山,古人看宽阔的江面升起漠漠寒烟,重重的山峦盖着皑皑白雪,江上片片船帆如银梭飞渡。隐在树林中的村户,屋瓦似寒玉般晶莹。这样就想起有年岁末,滞留在越中山间,刚好雪霁,但天阴,山树如钩,山峦犹翠,即便是在冬天,犹有水墨意境。
西溪道中玩雪,对普通人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去杭州,顶多不出二日,过一宿,次日返回,哪有时间在西溪道上浸淫,在路边塑小雪人,押的古人的韵,流露的今人的表情,慢慢欣赏这江南的美景。有位定居此地的书友,喜欢快走运动,这几年跑遍了钱塘山水,他坦言,在大城市里生活,在山间怀念,别有趣味。
冬天的十二件乐事,无法亲历,非此时此地的天气、环境、色彩、温度与快乐的成分,的确不能体验。
上了岁数,怕冷。冬天,坐在山间的屋前晒太阳,此时,茅草屋檐下的一丛梅花开了,有位邻居健谈,糍粑烤好了一起吃,还自娱自乐,说书给人听。开心时拍手,不知不觉,天色已经黑了。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山间的日子,每一天都属清欢。
冬日漫长,其中快乐,有点随性而为,随意不受约束的意思。
雪落松上,雪在石上,执一竹帚,扫雪烹茶。茶经上说,雪水烹茶,乃上品,茶汤清亮,茶味香醇,此时,再拿出一张古画,细细品茶,慢慢赏画,不失为人生大乐趣。
“煨芋”的意境十分美妙。一堆炭火,将息未息,一点猩红,若隐若现,扔一二只山芋在火堆上煨,整个夜晚,屋子里飘荡着山芋的醇香。
古人之乐,在于独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飞雪是有声音的,扑入竹林的声音最雅。寒夜,听雪敲竹,这样一种天籁,非快乐之心所能洞察、所能体验。这种夜晚,人不眠,听雪花飞舞的动静,竹子发出窸窣之声,内心温暖,快乐而轻盈。
古时除夕,杭州城里家家户户都架柴燃烧,火光照亮了天空,敲锣打鼓,放炮点焰火,称之为“松盆”。此时,有着幽雅情趣的人,登到吴山的高处,往南北一望,只见红光万道,火焰冲天,一片火云把街巷照得如同白昼。冬将尽,春天已不远了。
人生只合钱塘老,雪霁的傍晚,约二三好友登上古城楼,天光曈曈,四野洁白,泛着清幽之光,俯身低头,才发觉一座城池,早已半城青山半城水,炊烟袅袅,升腾人间烟火。
古典之乐,那些普通人的心情,经过诗意与升华,才获得新奇境界,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