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脉脉:在互联网公司“内幕中心”发帖还安全吗?( 二 )


工作几年收入竟然还不如应届;
绩效3.25冲动离了职 , 找不到工作心好累;
年收入180万 , 为何还是想离职;
……
可以说在脉脉 , 从阿里、腾讯、华为、百度、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京东这些巨头 , 到规模相对较小的互联网公司 , 没有一家可以逃过抱怨、吐槽和炫耀 。
“这里可以说是互联网大厂的‘内幕中心’ , 没有被吐槽、爆料过的互联网公司 , 意味着在行业完全没啥地位 。 ”一位长期泡在脉脉的科技媒体采访人员说 , 这也是自己的新闻源头之一 。
他表示 , 特别是一些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猛料”事件 , 更容易发酵和扩散 。 无论是“称其遭受直系领导的冷暴力导致抑郁 , 现被HR带着5个人将其抬出了公司”的“虎牙被抬当事人” , 还是“因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我被拼多多开除了” , 都成为全网关注的热门话题 。
或许 , 这是脉脉所想要的 , 以曝光量和吸引眼球为根本目的 , 成为全网关注的话题 , 脉脉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
【争议脉脉:在互联网公司“内幕中心”发帖还安全吗?】问题是 , 虽然它叫“职言” , 每一个在这上面匿名发言的人背后都有实名身份认证 , 但匿名发帖总是真真假假——相比大家看个热闹的八卦吐槽 , 一些对互联网公司造成极大影响的“猛料” , 是造谣还是真实 , 难以核实 。
“我们鼓励真实用户的真实发言;同时对于恶意造谣诽谤等涉及违法行为的举措,脉脉也会在必要时配合执法机关进行处理 。 ”真实性问题上 , 脉脉对此表示 。
脉脉是否做到这一点值得怀疑 。 以被开除的拼多多员工“王太虚wray”为例 , 根据拼多多官方回应 , 王某被公司解约 , 并非因为其在脉脉发布了“救护车照片” , 而是公司事后调查发现王某多次在这一匿名社区发布带有显著恶意的“极端言论” , 诸如:“想要XXX死” , “把xxxx极兔的骨灰扬了”等 。
“从法律角度来看 , 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 , 不仅明显了违背公司相关规定 , 而且还构成了对公司的诽谤 。 ”一位互联网资深律师说 。
显然 , 脉脉对这种明显极端的言论未进行处理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即便没有泄露隐私 , “王太虚wray”被开除 , 其实也有脉脉的责任——至少作为平台 , 它未尽到内容的审核、筛查和管理责任 。
02
在脉脉发帖还安全吗?
脉脉创始人林凡 , 80后 , 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 曾是搜狗核心创始团队成员 , 跟着校友王小川工作七年 。 他曾如此表示:“匿名社交只是一种产品形态 , 匿名除了腹黑吐槽 , 还可以是积极正向的内容 , 调性的把控不完全由产品决定 , 而是由运营的人来决定 。 ”
回顾脉脉发展历程 , 真正让脉脉声名崛起的 , 并不是那些“积极正向的内容” 。
2014年8月B轮融资时 , 脉脉仅80万用户;2016年 , 脉脉总用户注册数约为2000万;到2018年D轮融资 , 脉脉用户量已经超过了8000万;到2020年6月 , 其用户注册量突破1.1亿 。
用户数迅速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 离不开匿名的抱怨、腹黑、吐槽 , 外界就一度认为“脉脉功能就剩职言爆料” , 把它当成一个“职场八卦”平台 。
赤兔创始人沈博阳在一篇回顾赤兔失败的文章中 , 就表示脉脉是踩中“自带流量”的匿名社交才火了起来 。 “脉脉讲了再多的故事 , 其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披着领英外衣的Secret(一个匿名社交App)” 。
对脉脉来说 , 截至目前 , 从未公布匿名爆料中的消息 , 平台如何去辨别真伪 。 以及 , 哪些信息可以在平台留存 , 以及需要舍弃的标准 。
这让脉脉在成为“内幕”源头 , 制造巨大声量的同时 , 争议也越来越多 。
2016年 , 脉脉匿名社区因非法抓取使用新浪微博用户信息 , 被告上法庭;2017年 , ofo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发起诉讼 , 起诉脉脉与科技讯网站涉嫌侵权 。 此后 , 又被饿了么告上法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