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MRI)骶尾椎扫描技术

人体的骶椎和尾椎不能活动 , 形成固定的骨性结构 , 所以不管是结构还是功能都不及其它椎体复杂 。 在临床诊疗中对骶尾椎的病变常借助于X线及CT检查 , 而使用MRI检查较少 。 对于骶尾椎病变如畸胎瘤、发育不全等使用CT和MRI互补 , 可以更精准的评价其病变情况 。
检查前准备: 无MRI禁忌症 , 检查前应去除被检者身上的金属异物 , 如粘贴膏药需去除 。
线圈:脊柱相阵控线圈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
1.在脊柱相阵控线圈能包全整个扫描结构的情况下 , 对于骶尾椎椎体、脊髓及人体背侧病变的病患可选择脊柱相阵控线圈扫描 。
2.对于使用脊柱相阵控线圈不能包全整个病变范围、病变范围较大、病变位于骶尾椎前部及人体腹侧病变的病患可选择体部相阵控线圈扫描 。
体位:仰卧位 , 头先进 , 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 , 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及线圈的中心 , 遵循“三中心”原则 。 膝部用海绵垫垫高 , 提高被检者的舒适度 , 可有效减轻运动伪影 。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 头部用海绵垫固定 , 注意保护听力 。
磁共振(MRI)骶尾椎扫描技术文章插图
膝部用海绵垫垫高:1.可提高被检者的舒适度 。 2.男性和女性的骶尾椎曲度略有差异 , 使用海绵垫垫高 , 可保证每次扫描处于同一体位 。
定位位置:髂前上棘连线 。
常规扫描方位:矢状面、横轴面及冠状面 。
矢状面:SAG FSE T2WI , 矢状面T2加权序列
在横轴面及冠状面上定位 , 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 , 使定位线平行于脊髓(骶尾椎)走形:在横轴位上调整层面 , 范围包括骶椎椎体两侧 , 矢状位上调整FOV中心置于椎体后缘(根据病变范围合理调整) 。 扫描范围L3至全部骶尾椎 , 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
磁共振(MRI)骶尾椎扫描技术文章插图
添加上下饱和带 , 可减轻血管搏动伪影 , 添加前饱和带减轻腹部运动伪影的干扰 。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等技术可有效减轻相关伪影 。
相位编码为上下 。
矢状面:SAG FSE T1WI, 矢状面T1加权序列
复制SAG T2WI FSE定位线 。
不使用饱和带 , 可缩短扫描时间 。
使用无相位卷积(NPW)等技术 。
相位编码为上下 。
矢状面:SAG FSE T2WI FS或STIR或水脂分离序列 , 矢状面T2加权压脂序列
复制SAG T2WI FSE定位线 。
添加上下饱和带 , 可减轻血管搏动伪影 , 添加前饱和带减轻腹部运动伪影的干扰 。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等技术可有效减轻相关伪影 。
相位编码为上下 。
横轴位:AX FSE T2WI , 横轴面T2加权序列
在矢状面及冠状面上定位 。 FOV中心置于椎体后缘(根据病变范围合理调整) , 在矢状面上定位线平行于骶骨或尾骨或椎间隙 , 根据病变的范围合理调整扫描基线角度及范围 , 需包括整个病变;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 , 使定位线平行于骶骨或尾骨或椎间隙 , 包括整个病变 。 可单组扫描 , 也可多组扫描 。
使用上下饱和带 , 可减轻血管搏动伪影 。
多组扫描时定位线尽量不要交叉 , 避免产生交叉伪影 。
使用无相位卷积(NPW)等技术 , 可有效减轻相关伪影 。
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 。
冠状面:COR FSE T2WI FS , 斜冠状面T2加权压脂序列
在矢状面及横轴面上定位 。 在矢状面上定位线平行于骶尾椎走形 , 范围包括骶尾骨前后缘 , 应根据病变的范围合理调整扫描基线角度及范围 , 需包括整个病变;在横轴面上调整角度 , 使双侧对称扫描 , 需包括整个病变 。
磁共振(MRI)骶尾椎扫描技术文章插图